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监管模式与业务边界明晰,区域性股权市场回归股权融资主业

2018-09-07 09:27:3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股权融资既是出路也是痛点

成绩与问题,依然共存于区域性股权市场。路的方向明确,并不意味着市场就此将一路坦途。

在会上,监管层对于市场目前存在的风险也予以强调。有监管人士就提出,目前区域股权市场的突出问题在于股权融资占比过低,市场功能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市场还有300亿元存量私募债待清理,并陆续少量发生违约事件;产品公募以及变相公开募集等问题也需要警惕。此外,区域股权市场的私募可转债产品,也存在转债门槛过高等问题。

但比起这些存量产品和业务的清理,如何转变过往的经营和发展理念才是更大的问题。

以股权融资为例,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往区域性股权市场在该项业务上普遍发展较慢,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缺乏投资者,也没有流动性,而投资者与流动性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到位、缺乏专业团队推动,也进一步加剧了股权融资难。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设定的资产准入门槛较低、挂牌融资审核尺度较松、信披要求不高、市场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因此需要专业团队来进行专业化运作,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需求庞大的债券融资业务也成为许多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主要盈利点,但债券业务一旦做大,市场积累的风险也相应较高。同时,区域性股权市场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并尽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外围及周边性工作成为多数区域性股权市场过往的主业。监管层人士在会上也提出,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区域股权市场股权融资真正发展起来。

是否把股权融资作为核心主业、能够真正立足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从表面看是业务规划的问题,深层次来看也透露着各地市场对盈利模式的分歧,更是股交中心自身利益诉求和市场定位的博弈。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