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本报记者徐昭
近段时间以来,沪深两市不少上市公司推出回购预案,其中大多存在股东大比例质押股权的情况。5月以来,深圳辖区少数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因实际控制人高比例股票质押引发平仓风险,其中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较为典型。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监管层始终保持高度监管敏锐,密切跟踪风险进展,逐周进行压力测试,积极推动科陆电子实际控制人化解风险。业内人士认为,科陆电子实际控制人股票质押风险的累积爆发在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该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顺利解决说明股票质押风险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得到化解。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控股权转让的停牌时间难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应进一步完善股票质押规则。
各方积极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中国证券业相关负责同志曾表示,证券业协会就具体个案情况向会员进行了广泛调查,经了解,质押融资方通常为上市公司5%以上的大股东,相当部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力和控制权,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相关股东倾向于与证券公司协商通过补充标的证券及其他质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种方式避免进入处置程序。个别最终进入违约处置的,需遵守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规定中关于减持时间、比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证券公司往往会协助寻找受让方,通过协议转让、司法拍卖等方式变更股权持有人,真正从二级市场减持的金额非常有限。
“为防止被强平或公司易主的事实发生,上市公司通过补充质押、停牌、持续增持等手段自救。”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表示,在短期内大盘调整的环境下,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频发补充质押公告。2018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总计发布约800条补充质押公告,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同时,质押方不会简单对跌破平仓价的公司强制平仓,更倾向于寻找有意整体承接股权的主体,通过协议转让达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