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产阶级买家构成的新市场出现后,英国风景画才真正兴起

2018-06-15 14:16:4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使用取景框,就很难体会宽广的世界了

第一财经:你在《寻找如画美》的前言里提到,那个时候的观光客,也有一种类似“签到”的旅游方式。他们在绘画中看到一些景象,然后再去实地求证,而不是自由地观看。那你旅游的时候是怎么看风景的?

安德鲁斯:这个问题我比较难回答。也许最好的建议就是:把相机留在家里。在这方面,我倒是有过一次感受很深的经历。当时我正坐船游览威尼斯,我邻座的一个家伙,就拿着相机拍个不停,给我的感觉,那是相机在欣赏这些宫殿建筑,而不是他本人在欣赏。

但这又是符合“如画美”的。既然风景如画,人们就会“把它当成一幅画带走”,也就是把它拍成相片。从那次起,旅行的时候,我就基本不带相机了。要摆脱这种“将自然世界图画化”的习惯,我觉得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一开始,它就是通过电视、图画等途径为你所知的,它那时就被装进了某种“画框”,而人们又很难打破这种框架,去感知眼前风景,去认识这些“图画”背后还有个更宽广的世界。不过我会努力去这么做。当然,这确实很难,因为我们是带着这种“取景成画”的习惯长大的,总是忍不住要给眼前的画面加上一副“框”。

第一财经:你刚才提到,自己很难摆脱“加框”的习惯。我从你的书中读到,其实早在18世纪,人们已经开始用“克劳德镜”来为风景“加框”了。如今,媒介发展和摄影器材的普及无疑强化了这种习惯。人们已经不只是把景观放到取景框之中,而是把几乎整个生活都搬到取景框里了。

安德鲁斯:对于这种“高效地将风景捕获进画框”的模式而言,我觉得“克劳德镜”算是一个源头吧,人们通过这类设备,可以非常迅速地将自然世界转变为人造产品。“克劳德镜”其实就像一个“景观搜寻器”(view finder),使用它的时候,你先是找准自己喜欢的景观,然后你取出它,转身背对着风景,去观看镜中的景象,最后根据这种“镜中景”作画。也许你会偶尔转身看看真实的风景,以便对照着进行一些画面调整,但这片风景已经成为人造的镜中图像了。因为“克劳德镜”是凸透镜,可以将所有的景物都压缩进去,这对风景绘制来说算是非常理想的装备。但是也因为这样,你的确离开了真正的风景,你所描绘的已经是某种人造景色了。人们会调整“克劳德镜”的角度,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与现今人们使用相机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