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国葡萄酒消费的新繁荣周期(5)

2017-12-25 09:19:5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如果经销商出大头,其逐利性决定了品牌化产生的成本都将最终摊销进产品的价格上,最终由消费者买单,但这也不是厂商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殷凯看来,按照麦肯锡的说法,绝对销量会造就绝对品牌,但这只是品牌塑造中一个轴;另一个轴是时间。品牌塑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国内,“打造品牌”这个说法被屡屡提及,好像三下五除二就能做个品牌出来,这只能说国内市场处于一种浮躁的阶段。品牌化,应该是以酒企为主导,从源头上保证品牌基因,同时需要进口商高度参与,双方分工明确,同心协力。但目前厂商、进口商、直营商还没能找到责权利平衡的好模式。

进口葡萄酒模式创新难题

事实上,进口葡萄酒品牌化难题的背后,也折射出行业模式创新难的尴尬。

北京酒易酩庄董事长张言志看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进口葡萄酒每经历一个高峰期,就会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商业模式涌现,但都像大海的波浪,虽然潮起潮落,在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地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行业中一度认为,随着信息流和物流的日益成熟,渠道将加速扁平,传统的酒类行业模式将被颠覆,但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这一天会何时到来。就算很多酒商也已经意识到传统模式存在环节过多、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而层层加价更是拉低了进口葡萄酒的性价比,降低了用户的满意度,但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对于传统模式的依赖。

这一方面由于中国复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进口葡萄酒无法摆脱传统渠道。

根据殷凯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法国,卡思黛乐产品在法国市场的渠道占比中,大型连锁超市占到60%,而餐饮和专卖店分别各占30%到10%,而这与中国市场有巨大的差距,在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的销售额也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而构成中国社会零售经营单位的主体是1567万个个体户。

“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仅仅烟酒店的数量就有700万家,分布在从城市到乡镇,这一数量甚至超过了很多北欧的国家人口总数。而中国的面积是法国的20倍,每一片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需求也各不相同。”殷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也决定了中国市场是一个碎片化的、不平衡的弱市场,不可能用简单的商业模式和策略打通全国,因此在进口葡萄酒领域B2C很难实现,更需要依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的传统经销渠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