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五年一次,IMF点评中国金融:弱化GDP预测、强化“穿透”、打破隐性担保(2)

2017-12-07 15:00:3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报告围绕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紧张态势展开:加快 GDP 增长所需的信贷引起了大幅信贷扩张,导致企业债务高企,居民部门债务迅速增加(尽管起点较低);对高收益投资产品的需求,以及对银行部门监管的加强导致出现监管套利,日益复杂的投资渠道不断增长。因此,高风险贷款从银行转向金融体系监管不完善的部分(资管、保险公司等)。同时,普遍的隐性担保又加剧了这些风险。

报告中,IMF提出,减少过度信贷扩张和债务累积要求国家规划中弱化对 GDP 增长的过高预测,因为这会激发地方层面设定高增长目标。这符合在中长期内向更稳健、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转型。

近年来,支持 GDP 增长所需的信贷量有所上升(即“信贷密度”)。中国的信贷与GDP比率持续高于其长期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信贷缺口”目前在GDP 25%的水平,较前几年下降。从国际比较来看,IMF认为这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银行对基础设施、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规模占比已有所下降,但这似乎被其他渠道的信贷所弥补,包括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和债券。这延续了旧的增长模式,延缓了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企业债务水平和风险的积累。”IMF认为。

评估报告提及,在经济放缓的同时, 金融部门反而快速增长,信贷仍在流向亏损企业。同时,过去几年,为了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当局采取了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维持其继续维持经营而不让其破产的压力非常大。

“如果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货币、财政和发展政策)不理想,微观审慎监管则难以降低宏观风险并实现金融稳定。”报告认为,经济转型与稳增长之间的政策矛盾若不能解决,将会影响金融稳定。

针对信贷扩张可能导致的银行业风险,金中夏表示,压力测试表明,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四家最大的银行仍然能保持资本充足。中型银行可能会面临一些流动性压力,资本也会受到很大侵蚀,但仍能保持清偿力。中央银行不会允许任何流动性压力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新建立的存款保险机制也将有效应对任何资不抵债的问题。

穿透复杂的金融体系

今年3月开始,银监会就掀起了“三三四”监管风暴,打击“同业套利”等现象;11月,酝酿一年多的资管行业“超级监管框架”正式浮出水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