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 王明月)继宜人贷和信而富后,趣店将赴美IPO再度刷屏。作为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典型代表,趣店进军海外资本市场似乎指明行业前景一片光明。
与此同时,国内第二大分期金融公司佰仟金融却面临着哈尔滨银行“断粮“的压力,同样的问题也正困扰着其它同行。近期,激增的消费贷却被查违规流入楼市,消费金融所面临的“资产荒”同样令人担忧。此外,风控不足导致的坏账压力也成为行业不愿提及的痛点。
一面是美好的未来,一面是焦灼的现状,如何突破瓶颈成为行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消费金融处于增量市场 三大主体跻身其中
据TalkingData发布的《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2016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消费信贷与GDP的比值突破30%,消费信贷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金融的发展得益于刺激消费背景下政策的扶持,在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后,消费金融的发展更为迅猛。”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开始发展试点消费金融公司。此后,消费金融走向正轨。截止2017年8月底,已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到23家。
此外,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于2013年起步,以分期乐、趣分期为代表的创业型公司直接服务目标用户定位为个人消费者,为其提供信任借贷的分期付款服务。此后,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天猫推出的“天猫分期购”以及“花呗”等。
曹磊向央广网记者介绍,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大玩家:一是商业银行;二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三是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消费金融服务主体拥有不同的渠道和资源优势。其中第三类又可分为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依靠电商平台搭建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专注于垂直消费领域的其它企业,如趣店。
从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来看,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在整体信贷中的占比不足20%,而欧美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这一比例通常在50%以上。其中,在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中,住房、汽车类信贷占到了80%。因此,消费金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消费金融在中国还是快速增长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存量市场。”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副会长邓建鹏指出。
资金成本居高不下 寻各路资金“开源节流”
面对着一片蓝海,消费金融公司本可以大有作为,但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风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空间来自于贷款服务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尽相同,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的高低。
根据TalkingData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资金端成本上,目前银行系平均成本为5%左右,其他公司平台成本5%—12%。具体而言,将资金来源进行分类:银行即吸收公众存款的成本为1.75%左右,股东资金的成本在2—4.5%,发行金融债券的成本在3—5%,同业拆借的成本在2.5—5%,ABS的成本在3—8%,机构资金的成本在5—10%,P2P理财资金的成本在6—15%。
为降低资金成本,当前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都在积极寻求银行借贷、获取互联网小贷牌照、或通过发行ABS等方式以“开源节流”。
以趣店为例,成立于2014年的趣店,早期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为P2P。随着业务的发展,趣店逐渐减少了P2P资金的比例。2016年,趣店来自P2P资金的交易额度为80.99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3.7%;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趣店来自P2P资金的交易额度为2.75亿元,占总交易额的1.3%。在2017年4月,趣店已经完全停止了与P2P平台的资金合作。
目前,趣店的资金来源有自有资金及合作机构资金。其中,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网络小贷公司及与其他信托公司合作成立信托。
当然,寻求降低资金成本的不止趣店一家。近日被媒体爆出面临哈尔滨银行“断粮”压力的佰仟金融,其辽宁分公司宣布解散,也证明了当前降低资金端成本的迫切性。
在过去的三年多以来,哈尔滨银行和佰仟金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佰仟金融与哈尔滨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发生变化,哈尔滨银行对佰仟金融的支持力度将出现大幅下降。哈尔滨银行上半年财报显示,消费贷款余额增幅仅为14.7%,相比2016年同期58.2%的增幅大幅减小。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资金端来源比较有限,通过P2P、自有资金是不够的,而从银行获取资金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也比较困难。” 曹磊告诉央广网记者。
坏账压力不容小觑 征信缺失下风控成本攀升
除资金成本外,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其中,运营成本主要为营销推广、人员、系统建设、征信数据接入和逾期催收成本。在初期投入加大后,后期形成规模效应,但催收成本却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伴随着行业规模及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大量资质较差的用户的涌入,消费金融整体行业的风控成本也会不断攀升。根据TalkingData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成本在3—7%,且有长期上升趋势。
“目前行业的主要压力来自风控方面,由于征信体系尚不健全,消费者缺乏对于信用贷款偿还的责任意识和违约的法律风险意识。”邓建鹏向央广网记者指出。
与各项成本相对应的是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端的收益:虽然行业贷款利率平均为14%—18%,但在叠加产品、逾期手续费及服务佣金收入后,收益水平可提升至30%以上。
“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非常高,只能通过提高手续费、咨询费以及利率的方式来覆盖坏账。所以说,风控面临的问题十分严重。”邓建鹏强调说。
“很多消费金融公司仓促‘上马’,没有积累足够的用户画像,大数据风控模型也十分有限。没有历史数据沉淀,后期会遇到很多问题。”曹磊表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薄弱,最终也导致了野蛮催收等现象的出现。
激增消费贷流入楼市 折射优良资产“荒”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同比多增7137亿,并已远超去年全年8305亿的水平。
然而,这一组光鲜数据背后却存在违规流向。激增的消费贷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以至于紧急责令银行业排查个人消费贷的真实去向。近期江苏、北京、深圳、广州等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先后发文,提示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的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份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
曹磊指出,消费贷以往主要集中在电商购物、医疗美容、教育培训和旅游休闲四大领域。近期,消费贷流入楼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优良“资产荒”的表现。“从过去几年的行情来看,楼市属于优良资产。消费金融把楼市作为硬通货,是行业资产荒的表现之一。”邓建鹏也表示。
无论是来自资金端成本的压力,还是来自于消费端风控的压力,以及伴随着大量资质较差的用户涌入所导致的优良资产荒的困境,消费金融“负重前行”。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现金贷业务的快速崛起,现金贷与消费金融的客户群日益重叠;相比“简单粗暴”的现金贷而言,消费金融运营成本高且利息不高,做分期业务不如直接放贷。虽然此言论过激,但也无不反映了目前行业并没有表面数据看上那么光鲜亮丽,消费金融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