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马斯克”的春天在哪里?民营火箭公司遭遇成长的烦恼

2019-04-09 10:09:33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对中国商业航天来说,2019年的这个日子颇有戏剧性。

这天,两家民营火箭公司各自“搭台”,上演的两场“戏”一悲一喜。在酒泉,零壹空间公司的首枚运载火箭折戟蓝天;在山东龙口,翎客航天公司则完成其可回收火箭的首次低空飞行回收试验。

媒体喜欢借用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X公司或是其老板的名字,指代国内航天民企。“中国SpaceX”“中国马斯克”这样的词在报道中频频出现。

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发展轨迹令人羡慕。在技术方面,该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该公司挖到了大量来自美国航天界的工程师;在资金上,有报道称该公司融资超过24亿美元。当其连续遭遇失败濒临破产时,NASA还砸去一笔16亿美元的大单……

而“中国SpaceX”们的境况却颇有不同。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发展路在何方?科技日报记者倾听了业内专家和“中国马斯克”们的声音。

  SpaceX模式不适合中国商业航天

航天专家黄志澄不喜欢“中国SpaceX”这种叫法。他认为,SpaceX的模式未必是中国商业航天最好的模式。

SpaceX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巨人的肩膀”。黄志澄说,NASA是由美国国会拨款的政府科研机构,其技术研发带有公益性质,与企业不构成竞争。美国航天领域也没有国营企业,波音、洛马等老牌公司效率也不是很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探月、探火等方面进展缓慢,航天飞机退役后,他们连运送航天员往返空间站都要依赖俄罗斯飞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助推新兴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

在我国,国防科工局以及国家航天局对民营航天持鼓励态度。但黄志澄表示,对于如何加强航天领域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合作、开放基础设施,以及让民营企业承担国家任务等,管理机构要在民企做强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多相应政策和举措。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