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小米等独角兽的背后:海外上市频破发 未取得良性循环

2018-12-29 17:46: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8年,国内新经济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掀起前赴后继的IPO大潮。

无论是美团点评、小米这些互联网行业老兵,还是充满争议的拼多多和趣头条们,都选择在港股或者美股敲响自己的资本钟声。这其中,境外资本市场相对更宽松的上市政策、融资需求的日益紧迫等都成为新经济公司境外IPO的催化剂。

新经济公司的IPO看起来应该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喜剧。公司商业模式获得更多认可并找到更宽敞的融资渠道、前期投资人寻找到安全退出通道、持股员工实现财务自由……但今年下半年以来,公司估值下降、募资额度缩水、上市首日破发几乎已经成为新经济公司集体挥之不去的IPO魔咒。而临近2018年底,资本寒冬、新经济公司大幅裁员等更是屡见报端。

IPO确实是企业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里程碑,但它并不是一张成功证明。它为新经济公司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但门后的未来并不确定。

谁在上市

寒风冷冽的12月,新经济公司在境外上市的热情依然炽热如火。

从12月6日到12月14日短短8天间,就有蘑菇街、腾讯音乐、360金融3家公司接踵登陆美股。新经济公司在港股的最新IPO纪录则停留在12月6日,当天推出神庙逃亡等游戏的创梦天地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这份上市热情已经延续了一整年。

今年3月末,来自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哔哩哔哩率先开启了新经济公司赴美上市的大潮。港股则自平安好医生今年5月IPO始,IPO大潮根本停不下来。其中,7月12日当天一度有映客互娱、指尖悦动等8家公司同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外界笑言“锣都不够敲了”。

这一天的喧闹只是新经济公司海外IPO大潮的缩影。

德勤此前发布报告显示,香港在2018年约有208只新股上市,融资近2866亿港元,相较2017年分别上升约29%及123%。新股数目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有超过七成融资额来自内地企业的大规模新股上市,包括来自新经济及“同股不同权”的企业。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