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记者近期在辽、黑、闽等省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一些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上马,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消耗过量玉米库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更多项目陆续投产,以及东北玉米“临储”拍卖大力推进,业内也存在对玉米供不应求的担忧情绪。相关人士建议国家通盘考虑,坚持适度原则,支持企业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转型。
新上燃料乙醇项目大量消耗玉米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新上的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多在东北、山东等省布局,可大量消耗玉米。记者来到位于辽宁省铁岭调兵山市的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现场看到,存贮、蒸馏等设备已安装完毕,这一项目计划年使用100万吨玉米,于2017年秋季开工建设,现已基本完成。
不光在辽宁省,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当地的一个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今年10月开工。北安市商务粮食局局长梁安说,这个项目总投资18.2亿元,以玉米为生产原料,年可加工转化玉米92.4万吨。预计建成后,年均营业收入22亿元,年均利润总额1.8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安排就业600人。据了解,这仅是黑龙江新增的270万吨玉米燃料乙醇项目中的一个。
记者综合港口、农业等部门消息,包括玉米燃料乙醇在内的东北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近年来呈加快扩张态势,有的已投产,有的仍在建设和计划建设中。2017年,东北四省区的燃料乙醇、淀粉等企业的玉米深加工能力接近4000万吨,2018年将达到4600万吨,预计此后还将继续增加。
一位营口港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这个港口的玉米下海量将为3000万吨,但随着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落地,东北玉米本地消耗增加,预计2020年将减少到2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