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为避免麻烦,视觉中国更愿意用Getty的图片进行维权诉讼。”有摄影师向上证报记者反映,“而大量用于维权质询的个人摄影师图片又是做什么的呢?基本都是‘维权转销售’,即通过维权获得常年签约客户。”
近些年,视觉中国凭借着分销渠道与市占率的优势,对摄影师的议价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摄影师也因此被压榨。“很多时候摄影师并不知道自己的钱被克扣了。”有摄影师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他的同一张图片,在同一个行业(如汽车行业)销售,年初的售价是2000元至3000元/张,后来,这张图片的授权使用时间莫名地变长了,但是售价却降至几百元一张。“我问过公司,没有回应。”这位摄影师表示,“视觉中国给摄影师的报告里面不显示用户名称,不知道一张图片到底卖了多少钱,只显示销售的行业,如果单张图片的售价被扣了,摄影师是不会知道的。虽然合同里写了摄影师可以去公司审计自己的销售账单,但是我估计很少有个人摄影师真的去公司审计的。”
另一位摄影师在2017年底与视觉中国的合约到期后自动解约,他告诉记者:“解约后,我的图片虽然在视觉中国的网站下线了,但是在Getty的代理平台上依然可以销售,我给视觉中国打过电话,要求他们下线我的图片,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上周查的时候图片还在;不过今天下午我看的时候,图片显示不能下载了。此前大半年的时间里,如果我的图片通过Getty被销售出去了,就属于侵权销售。”他还表示,“目前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我的图片仍显示由视觉中国代理授权。”
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技术衔接的疏漏,这样的问题不是个案。
A面是积极的维权人,B面却是涉嫌侵权的当事人,如此形象,是否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