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滴滴如何走向失控:游走法律边缘 和政府不断博弈

2018-08-30 09:46:55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法律的灰色地带

尽管市场反应良好,但在具有公共属性的交通出行领域,私家车的运营依然是一个法律的灰色地带,因此,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成为滴滴不可回避的命题。

2014年12月,上海市交委通报已查扣12辆滴滴专车。官方表示,只要提供服务的车辆和驾驶员没有客运经营资质,都属非法客运行为。而上海市有36家正规租赁公司,没有一家跟滴滴专车签订合作协议,因此滴滴专车里大多数车是没有营运资质的,就是俗称的“黑车”。此外,专车存在偷税漏税问题,导致国家税收损失。

仅仅过了半年,2015年5月,上海市交通委与滴滴快的展开合作,成立全国首个专车工作小组,打算在上海试点专车,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首次正式与官方合作,但《中国新闻周刊》查阅了这一时段的信息发现,此事并无下文,似乎不了了之。

“政府在面对滴滴这样一个巨型平台,并没有经验可循,而监管中最核心的难点,就是如何在创新和安全之间做一个平衡。”周汉华表示,大家之所以普遍感到滴滴承诺多、整改少,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等困惑和疑问,其背后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和安全是一对矛盾。毕竟滴滴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最典型的形式,的确解决了传统交通运输中的一些痛点问题,像鲶鱼一样,搅动了人们传统的出行的方式,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一种新的方式,新的业态出现,必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甚至初生期的阵痛。

也正因为这样,滴滴以及中国市场上的出行平台,在成长之初,都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和政府部门不断进行博弈。

在滴滴的公司架构中,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负责和政府对接。除此之外,将懂政策的相关政府机构人员纳入麾下,似乎是更为快捷的做法。此前有媒体爆出滴滴出行副总裁张贝在加入滴滴之前,是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出租汽车管理处的副处长。而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出租车管理处直接负责全国出租车行业管理和专车管理办法的制定,正是交通行业的权力部门。张贝履新之后,滴滴遭遇的第一次约谈就由他亲自出马。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