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充电桩行业“未老先衰” 进入“大玩家”时代

2018-08-15 09:23:22    法治周末  参与评论()人

  利用率低下

企业纷纷涌入充电桩行业,是否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为爱车“找桩”充电的焦虑了呢?

于清教对此深有体会。

“2017年9月,我们驾驶上汽荣威纯电动SUV ERX5,历经两天一夜,从北京公司开到青岛公司,纵横京津冀鲁4省上千公里,仅在五环内充电就折腾了两个半小时、损耗40公里续航,最后也没充上电。”于清教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之所以未能成功充电,主要是因为通过导航找到的充电桩,要么被损坏,要么标准不统一,要么是充电桩车位被燃油车所占,要么是充电桩不对外开放等。

“在这一次旅程中,最焦虑的是不知道下一个充电桩是否好用、下一站是否有充电桩。”于清教说。

其实,于清教所讲的上述情况,也恰恰是造成充电桩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法治周末记者于今年年初曾走访调查了北京市核心六个城区近40个公共充电站,约300余个充电桩(不完全统计)的使用情况,发现在北京市核心城区,充电桩的利用率不足30%。

而据张翔介绍,上海充电桩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其利用率尚不足5%。

  “三座大山”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率低下所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充电桩企业盈利困难,而盈利困难正是部分充电桩企业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

以中国充电桩数量最多的运营商特来电为例,其母公司是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锐德)。根据特锐德近日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公司充电桩板块亏损从2016年的3亿元,到2017年的两亿元,目前已经缩减至3000万元。

特来电品牌中心总经理赵健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坦承,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使用率低,成为了摆在充电桩企业面前的“三座大山”。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