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华联控股转型房企净利5年未过亿 3年不拿地无米下锅

2018-07-16 15:48:25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现金流充足却连续三年未拿地

华联控股经营业绩止步不前或源于其土地储备严重不足。

作为房企,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拥有足够的可供持续开发的土地储备。长江商报记者查询2015年以来年报发现,华联控股连续三年未新增土地储备。这也是二股东看不过眼而奋起怒怼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在房地产调控、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除了大型房企,一些中等区域性房企开始大规模扩张,频频通过并购等多种途径拿地。如新城控股、阳光城等房企,一年间新增土地储备支出高达数百亿元。

其实,华联控股现金流较为充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为23.11亿元,去年还将22.41亿元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公司无短期借款、无应付债券,长期借款也只有14.97亿元。资产总额近百亿元,负债总额为47.04亿元,资产负债率47.49%,大幅低于房企平均负债水平。

负债率偏低为何不增加土地储备?

华联控股在年报称,公司现有土地或项目都是较早取得或存续的工业土地进行城市更新,具有较大的土地成本优势,这些开发项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位居行业前列。

显然,这些土地十分有限,华联控股当初进军地产之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曾试图寻求土地资源,包括将旧工业用地改变用途,但收效甚微。

2010年,在深圳地区,华联控股上报的三个“拆除重建” 项目、“云鸿大厦”项目均不具备建设开发条件,没有可建项目,无法保持开发的连续性。在杭州,“UDC·钱 塘会馆”和“UDC·万豪酒店”项目建设开发完后,后续也没有可建项目。

为此,公司曾出资2.8亿元收购浙江兴财房地产公司70%股权,从而获得千岛湖地域约480.2亩住宅用地。此外,公司还调整思路,将存量土地资源分别打造为中、高端或别致房地产精品项目,如后来开发的半岛小镇等。

但是,毕竟存量土地资源有限,“无米下锅”境地或使得公司再次陷入发展困境。

今年一季度报显示,华联控股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54亿元、1.05亿元,同比分别大降74.54%、86.11%。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