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来自《彭博商业周刊》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两岸市值500强中,上榜的41家生物医药类公司中有11家市值在过去一年涨幅超过100%。
二级市场的热度同样也传导到了一级市场,更多投资机构从去年开始设立医药投资板块,相比于2015年之前,市场的生物医药类投资机构玩家明显变多了。“很早之前,可能专门关注医疗医药的只有30到40个投资人,而现在拥有医疗投资方向的投资机构至少有800家。”联想之星投资董事王一感叹道。
竞争加剧的结果对于医药类创业公司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融资,但对于投资人而言就不是那么好的消息了,因为这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市场中两轮之间估值平均翻三四倍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常见。
高估值并没有浇灭投资人热情,一系列政策和行业利好让投资人对医疗投资行业保持乐观的态度。
港交所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新政,医保支付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利好政策出台,以及创新药为主的公司逐渐进入了临床二期、三期或者上市阶段,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最近许小林身边朋友对于创新药的投资有些蠢蠢欲动,过来问其意见,许小林回复道,绝对不要投。“太多CAR-T类、PD-1类项目报批了,这种创新治疗的公司市场最多能容纳三家,现在投进去已经比较晚了。”许小林劝解道。
创新药的机会
许小林记得之前认识的一位朋友回国创立生物医药类公司,那是2008年的时候,当时这位朋友在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搭建好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和人员,准备进行一轮天使融资,估值2000万,融资500万元。但那时,国内根本没有投资人愿意给他们投资,因为当时公司什么产品也没有,即使是2000万元估值也会觉得太贵了。而十年后,公司已经有四个品种的创新药产品,但都没有进入临床,当他们再进行融资时,估值到了5亿美元,融资5000万元,却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股权投资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够活得久。几轮牛熊更迭,能够活下来已是莫大的成功。幸运的是,一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不仅活下来了,还不断发展壮大,多年积累之后,百亿级私募开始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