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董明珠是如何炼成的?拼杀30年仍将继续战斗

2018-05-31 18:08:01  中国企业家    参与评论()人

2012年,在格力电器总部的董明珠。摄影:史小兵

2012年,在格力电器总部的董明珠。摄影:史小兵

杀伐决断

在格力有一些问题不管问谁,总能得到相对一致的回答,比如说“目标这么大,是否担心实现不了?”他们会回答,“董总说能做成,就一定能做成”——这种想法在8万6千名格力员工中很具有代表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决定我们一开始就理解,不理解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这是她的命令,但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理解了。”谭建明说。

董明珠是一个特别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一把手”,“制度和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都很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在发挥作用,否则制度也是一种形式。”在独自执掌格力的6年间——甚至更早的时间,她就像一个成竹在胸的园艺师,手持一把刻度精准、刀锋锐利的剪刀,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样子“修剪”格力——去除芜枝,统一了格力员工的行动,甚至统一了思想。

“像军人走路,必须有一个队伍出来,100个人如果按照自己意愿去走的话,肯定不成队伍,步调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提到团队建设的问题,她经常会拿军队作对比,而在格力,军训也是团队建设的常规项目——2018年格力的梦想盛典晚会就将此作为首个演出项目,格力研发、质量、家用、商用空调、生活电器、装备、海外、营销、幕后(安装)等业务人员组成的方队依次进场——像军训阅兵一样,迈着正步,高喊口号。排练的那几天,董明珠亲自督战,好多次都坚持到了半夜。

她自己,就是一个最严苛的教官。

“发脾气的时候很多,因为她的容忍度比较低,所以发脾气的门槛也是比较低的。”一位格力高管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而在刘欣看来,“这也是她的一种管理方法,用这样的方式去摸清员工的脾气秉性甚至抗压能力——如果连这个压力都承受不住,那么也就无法得到重用。”

他把这叫做“暴君式的管理”。

被称为暴君的企业家并不少,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就是一例,一些员工甚至把他唤作“疯子”,骂起员工口无遮拦;华为的任正非也被一些前员工吐槽,“他(任正非)拿起几个副总裁准备的稿子,看了没两行……骂了起来。后来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像怪兽一样在地上走来走去,边走边骂,足足骂了二三十分钟。没人敢吱声,总裁办主任当时就哭了。”前华为副总裁李玉琢曾在文章中写到。

董明珠与任正非相差整十岁,却有着相通的管理哲学,据说,两人都喜欢研读《毛泽东选集》,从中参悟一些用人管人的理论方法。董明珠挂在嘴边的“和谐是斗出来的”、“整风”等或许都因此而来。

2001年董明珠当上格力电器总经理后烧出的“第一把火”,就是干部作风整顿,开掉了一批人。巧合的是,也正是在2001年前后,马云也在阿里掀发起了整风运动,那一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一年,董明珠觉得“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中国企业就开始有一些浮躁了。”当然,身处其中的个体也会发生动作变形。

一旦发现苗头,董明珠总是当机立断,绝不手软。在格力,很多中高层干部有过被“贬谪”的经历:销售业绩不达标,质量管理不过关、品行不正的情况,都会被董明珠立刻降职、或者免职。不久前,格力一名副总裁因为和下属部长产生矛盾而被降级处理——理由是管理水平不足而无法胜任岗位要求。

方祥建是格力内部知名的历经“三下三上”的高管。他现在是格力的助理总裁,负责格力电器的质控部门。这是权力很大的一个部门,换言之,负责人也处于很危险的一个位置。

董明珠对质量问题十分看重——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能够幸存下来的重要武器,就像张瑞敏“砸冰箱”的行为奠定了海尔日后在冰箱领域的地位。1995年,格力建立了筛选分厂——在内部被称之为格力“海关”——对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进行严格检测;2004年的时候,董明珠又对质控提出零缺陷的目标。“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每年都有下降20%以上的阶段性目标,如果做不到,第一年降职,第二年就免掉。”

很多人因此被下岗,方祥建“幸免于难”。当时,26岁的他得到重用,一路春风得意——兼任质检部长和筛选分厂厂长。没想到终究避无可避,2009年,一个“质量事故”导致他的部长职位被免,厂长职位降级。董明珠当时很生气,把方祥建写了20、30页的检讨甩在桌上,狠狠地骂了一顿。

“董明珠骂人的时候是不需要解释的,她只看你改正的态度和行动。”刘欣也曾被董明珠劈头盖脸的骂过,揣摩了一套应对方法。

方祥建照单全收了,并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弥补,直到2014年又重新得到提拔——那也是格力发展历史上关键的一年,当年格力营收首次超过1400亿元。也正是在这一年,董明珠启动了内部质控体系的梳理,她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质量保证不能光凭检验技术——这只是最后的一环,而是要构建从设计到生产、采购、物流,运输、服务的整个全员体系。作为当时的质检部长,方祥建参与了这个过程,董明珠会拿出每周末上午半天的时间来跟他讨论,最长的一次从早上八点钟聊到下午两点钟,详细到很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年的时间,此间格力的业绩经历了一次过山车,但是每周这个半天的讨论却雷打不动。

“有些人被降级或者受一个批评就走了,不具备改进的能力,就会被淘汰掉;能够突破这种思想障碍,不断改进,才能够获得进步。”像方祥建一样,任何一个能在格力体系“幸存”下来的干部都被打下了一套相同的思想烙印。像阿里巴巴会以“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来给进入体系的员工进行年轮标记一样,三年也成为格力人员去留的一个分水岭,“3年流失率是最高的,过了之后就会变得稳定了。”刘欣说,“因此,现在留在格力的中高层一般都是很认同董明珠的,不认同的都走了。”

杀伐决断——这是董明珠所强调的一个企业家的重要素质。她给许单单也提出了这个建议——正是后者所缺乏的。他曾经在格力参观的时候亲眼目睹董明珠因为PPT的一个小问题,就对下属“厉声问责”——这一点和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所强调的“平等、友善”的管理风格大相径庭。

“她不仅是当面指出,而且是当下就指出。对一个企业来说,创意、战略很重要,但执行到位更重要。因此有些时候,管理上一味地nice是不对的,对小公司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公司大了的话,就破坏了整体执行力。”许单单也在进行反思。

格力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一个技术部的主任下面就管了上百号人,最近的一年,格力内部提升了100多位中层干部,将中高层干部队伍扩充到了200多人,他们中不乏80后,90后,但也基本上都已经在格力工作十年左右。这些人成为董氏思想的传播者,将纪律和理念传送给下一波年轻的干部。

“现在董总给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年轻的接班人。”谭建明说。前一段时间,南京一个投资上百亿的新基地建成,需要派一个总经理过去,他给董明珠提供了三种方案,最后董选择了那个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给他机会去试试”。

尽管销售出身,但董明珠对技术并非“外行”。谭建明记得董明珠刚刚进入格力的时候是业务员,与其他销售人员不同,她会经常找技术人员请教沟通,还会直接跟对方抱怨说“产品哪出了问题,影响客户使用。”即便到现在,董明珠也是格力产品最挑剔的“消费者”,她经常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技术改进意见。“往往她提出10个,我们能做到两个就不错了。”而且,结果往往打了折扣。比如之前董明珠提了好多年的无风空调,目前技术不能完全实现,所以就把出风调到上面,吹不到人就等同无风——最终是个妥协的产物。

这恐怕是格力电器少有的可以跟董明珠“讨价还价”的部门,“对技术人员还是比较宽容的。尤其是对一些技术骨干人才,”谭建明说,“董总其实骂领导骂得比较多,有些想法怕被老板骂的话,就可以让一些业务骨干去跟老板说,因为她对下面员工还是态度很好的。”

相交已近30年,谭建明对董明珠的个性有了更多的理解,沟通也有了更多的默契。“很多员工老板眼睛一瞪就不敢再往下说了,认为这件事情老板不赞成,但有可能只是不赞成方法而已。”

在他看来,董明珠确实很强势,但并不是完全不能被说服。大多数时候董明珠生气只是针对方案,并不是针对事情本身。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再调整思路,想的更清楚,“很多情况老板最后会接受,但方案肯定跟我们第一次提的完全不一样的。”

 格力电器总工程师谭建明。摄影:邓攀

格力电器总工程师谭建明。摄影:邓攀

“他们怕我,是因为我不好蒙。”董明珠说。尤其是,如果发生不够坦诚、甚至撒谎的行为,她一定会勃然大怒,这是她最难以容忍的。

关键词:董明珠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