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燃料乙醇市场空间大 非粮化生产是发展方向

2017-09-22 15:09:02    中国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加快玉米去库存

2016年底出台的《生物质能源“十三五”规划》提出,以霉变玉米、毒素超标小麦、“镉大米”等为原料,适度扩大粮食燃料乙醇生产规模,计划在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目前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第1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成熟稳定。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谭本刚指出,玉米是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在当前粮食供给充裕、玉米阶段性过剩的大背景下,适度发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有利于加速玉米去库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两年来,玉米去库存进程不断推进,临储玉米经过竞价交易(定向销售)等方式,去库存进展顺利。截至2017年9月中旬,累计拍卖成交4570万吨左右。总体而言,由于此前连年启动临储且收购量较大,国内玉米库存水平仍然较高。目前玉米库存量约为2.1亿吨,库销比超过100%。其中,部分玉米储存时间过长、储存不当,导致霉变和黄曲霉素超标,难以通过饲料和食用加工消化。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院长焦善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有关部门公布的推广燃料乙醇政策,对解决当前偏高的玉米库存,尤其是部分超期玉米库存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消化速度。

不过,焦善伟同时表示,长期来看,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养殖业需求恢复,规模化养殖发展提高饲料用量,会带来玉米消费需求回升。叠加深加工行业新建产能增长等因素,多管齐下,今后玉米的用量将增大。随着去库存的完成,未来国内玉米供需可能回归到偏紧甚至产不足需的格局。

2016年以来,玉米临储收购取消,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政策,玉米收购价格大幅回落,且玉米价格对市场供需更为敏感。对于供需结构改变是否会对玉米价格造成影响的问题,专家指出,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短期会加快玉米去库存进程,对玉米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从长期看,需要结合国家相关引导方向看,如果坚持非粮化加工,玉米燃料乙醇生产量仍会保持基本稳定,不会对玉米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非粮化生产是方向

以玉米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虽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过度使用可能威胁粮食安全。焦善伟指出,如果只是消化当前高企的玉米陈粮库存,而加快推广燃料乙醇并非妥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