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ofo小败局|ofo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本身可能就不成立(5)

2018-12-24 17:41:5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那么,这些流量怎么变现呢?可能性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让单车企业进行平台化改造,用单车作为流量入口吸引其他业务,然后用这些业务来补贴单车业务。二是融入到某一个更大的生态中去做。在现实中,摩拜、哈罗等ofo的对手都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从而得以能够比较好地运行下去。而ofo呢?显然,戴威绝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相比于把事情做成,他更在乎由自己来掌控局面。但奇怪的是,尽管戴威想操控一切,但我们却很少可以看到他进行平台化的努力。唯一可以找到的报道是,ofo在武汉尝试在车身上做广告,带来了100万收益,但这些收益对于整个ofo而言已经是杯水车薪。

既然ofo握着巨大的流量无所作为,又不愿意被巨头收购、融入更大的生态,那么其失去资本的追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事实上,资本一撤离,ofo就陷入困境,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其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单车企业究竟存不存在通过平台化,达到自我维持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例子是杭州的公交单车。虽然名为公交单车,但其实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除了一些基础设施外,并没有政府补贴。与ofo等共享单车不同,杭州的公交单车是有桩、集中停靠的。在收费上,其押金为200元,与ofo基本持平,但跟ofo不同,它在一小时内是免费使用的,超出时间才计费。根据这些特征,您可能会认为,公交单车一定会赔钱吧——毕竟停靠点的租金、维护都要钱,而在收费上它又几乎是免费的(根据统计,实际使用者付费的概率仅为4%)。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一项目却每年盈利2000多万!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公交公司在运营上真正动了脑筋。例如,他们将停靠点的雨棚广告进行拍卖,就赚得不少收入。此外,他们还将开发的单车管理系统卖到全国各个城市,从中获利颇丰。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单车租金虽然利润单薄,但只要经营得当,依然是可以持续的。

(作者陈永伟为《比较》研究部主管,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任宪奎 CF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