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反思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放大作用赚“容易钱”不利真正创新

2018-12-18 09:21:52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最近两年来中国掀起了一波共享经济浪潮,对资本市场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强烈冲击。以共享单车为例,2016年横空出世的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很多人惊呼:“互联网时代还可以这样!”在短时间内,以摩拜单车、ofo等为典型代表的几十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享单车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而其他诸如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等也纷纷发芽。春去冬来,如今摩拜已被美团收购,ofo则去留难定。风口已逝,浪潮退去,共享单车的废墟、数百亿社会财富化为灰烬,不禁引发人们深思。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这场由资本推动的共享单车的创新闹剧并不只是个别企业的失败,它还带来投资文化、企业经营文化、社会价值观、资源配置、政策资源倾斜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问题,有必要认真反思。

首先,类似共享单车的创新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创新?掀开“共享经济”的外衣,共享单车本质上就是一种“互联网+租赁”的消费模式,这种应用端的消费模式的创新并不是一种“硬”创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正如马化腾所说,这种应用端的创新看似繁荣,实际上是建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推就倒。要知道资本使用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在创新的战略导向上,我们需要好好反思总结:如果中国的创新都热衷于应用领域、消费领域,如果中国的创业者、投资者都热衷于利用互联网的放大作用赚一些“容易钱”,中国经济甚至可能会陷入名为“创新”的陷阱之中。

反思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放大作用赚“容易钱”不利真正创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