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改革开放重要的一步是选择走市场化道路,这在金融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见证了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营和成长,更见证了汇率和利率等金融要素市场化的过程。业内人士表示,更深层次的市场化依然是未来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将更为商业化,金融监管体系将更为协调且实现全覆盖。
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建立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全国就一家正规的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它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而且隶属于财政部,一家机构占了全国金融资产的93%。”《2018·径山报告》如此表述40年前的中国金融体系。而在之后的40年间,中国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从货币政策到监管框架。
“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财政主导的经济向金融主导型经济方向转变,首先要建立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其次金融体系里的金融机构应该是企业,能独立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这两个目标就是我们金融改革的目标。”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远征表示。
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进行分离是改革的第一步。改革开放前,金融市场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而它更像是一个央行和商业银行的“结合体”:办理政策性贷款业务、自己可开办经济实体、财政可向其借款和透支,取得的利润可自己留成……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正式成立。而在1993年,国务院公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银行将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不再直接承担大量政策性信贷任务和其他财政性融资职能。此后,1992年证监会成立,1998年保监会成立,2003年银监会成立,“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格局正式形成。
原标题: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两大核心——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近日举行的2018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实现了六大变化
论文中表示,对待区块链技术不能夸大或迷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 11月6日,央行官网发布《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工作论文。 文中既指出了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场景,也指出了区块链技术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