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三位获未来科学大奖的化学家对话青少年,给了哪些“催化剂”(3)

2018-11-19 09:40:3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周其林十分享受有机合成过程中探索试误的过程:“化学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果做化学很容易成功,好多问题老早就解决了,轮不到我们去解决。”

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实验失败:失败也创造了新的东西,只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我们化学家天天都在创造上帝没创造的东西。”周其林“大言不惭”,台下响起了掌声。

寄语

在演讲的结尾,三位有机化学家献上了对有志于科学的年轻一代的寄语。

马大为谦称自己不够格提建议,只敢抬出爱因斯坦的名言:

“研究人员分为三种: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所以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 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非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知识所做的贡献却极大。”

周其林则强调“遇事多问为什么”的朴素原则。他认为,中国科学仍面临一些问题,全民科学素养过低乃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我们民族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导致上社会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现象。”他说道。

周其林认为,遇事多问为什么是一种培养科学思维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很多事情其实只要多想一步就能见明。

冯晓明讲述了他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夫曼的一个小故事:2015年霍夫曼受邀来西南交大讲课时,主动给冯晓明发邮件,来到他的办公室与他讨论了两小时。“这就是化学的魅力。一个70多岁的老爷子,不远万里,只要这东西他感兴趣,就不觉得劳累。”

“江山代有才人出。”马大为引用了这句清诗作结勉励,并加以科学的修正:“但各领风骚数百年是不可能的,数十年就不错了。你们看世界杯上,梅西落寞下场,法国的18岁少年(姆巴佩)兴奋地冲上台,这是很正常的事。”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