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三位获未来科学大奖的化学家对话青少年,给了哪些“催化剂”(2)

2018-11-19 09:40:3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1957年出生的周其林是比冯晓明高三级的师兄。他也回忆道,当时的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兰州大学在晚上不仅宿舍熄灯,还不得不关掉路灯。“因为一旦不关,就要有人不睡觉看书。”

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

现在高中生普遍苦恼的选专业问题,大科学家们也曾经历过。1963年出生的马大为同样景仰过陈景润和张广厚。在中学时代,数学是他最爱的学科。但高考给他开了一个阴差阳错的玩笑。“我考完数学出门就发现坏了:等号两边移项后忘记变符号了。”

但他的化学接近满分,得以进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就读。经历了高考失误的马大为纠结了半年转专业,直到真正喜欢上化学,发觉那是一门奇妙的学科。

“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失意或不如意而放弃。”这是马大为想开导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也为他今后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毕竟,探索有机合成的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是一种不断试误的过程,“大多数时间是失败的、无望的 ,成功也就那么一霎那的事 。”

从偶然发现氨基酸可以作为铜催化偶联的配体,到最终寻找到廉价的草酰二胺作为配体,马大为研究生涯的两次重要发现间隔了10年。

“如果说前一个是无心插柳,那么后一个就是有心栽花。这说明,那句俗语说的也不一定对。大家要好好坚持,有心栽花花还是会开的。”马大为总结道。

周其林在中学时代最爱的学科也并非化学,而是物理。他高考报考南京大学物理系不中后,被调剂到了兰州大学化学系。

不过,周其林很快就喜欢上了化学:“越上越喜欢,后来我也发现我适合做化学。因为做数学和物理只需要脑子好,化学还需要手巧。”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