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而在明日美联储加息之后,中国央行究竟会采取什么策略呢?还会和6月份那次一样按兵不动吗?
首先,在3月份至6月份期间,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央行改变了延续一年多的跟随策略。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3月23日美国单边挑起的全球贸易摩擦,令全球经济蒙上了巨大不确定性。为此中国央行采取了“与其乱动,不如不动”的策略。
如今,全球贸易摩擦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中国经济一些宏观指标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下行,而且人民币还曾承受巨大的贬值压力,兑美元汇价一度接近7,股票市场也出现了深度调整,在这些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决策层于7月底对宏观政策进行了微调,对于保证经济稳中向好的要求提高不少。
而近期包括阿根廷、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货币危机,则暗示着伴随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推进,一些金融脆弱性高地区的金融风险存在跨区域和跨市场蔓延之势,为此中国央行按照“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要求,对于保证金融稳定的要求提高了不少。
在这两个“提高”下,中国央行需要在“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之间做好平衡,相应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较之前复杂不少,而按照丁伯根法则,央行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更需要“组合拳”。
在上述逻辑推演下,我对于央行在美联储明日加息后采取的策略,预判如下:
1.央行的市场政策利率或小幅上调(5个基点),或者维持不变,目的就是通过维持一定幅度的中美利差,向市场释放维持汇率稳定的信号;同时在流动性投放上,一定会维持目前合理充裕的态势。这两项均是满足金融稳定的要求。
2.目前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大体是60%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基础依然是,存贷款基本利率,而面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现状,要想缓解“融资贵”问题,需要在存贷款利率方面采取不对称的调整,例如,可以在上调存款利率,同时下调贷款利率,也可以只上调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维持不变,此举目的是稳定银行存款和降低实体成本。
3.不对称利率的调整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获利能力(压缩NIM),作为对冲,央行可以采取降准,这样既可以对银行释放稳定的长期资金,又可以提高银行这部分资金的收益,进而从量和价两个层面推动银行增加对实体的融资,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又到6月。随着美联储大概率年内二度加息,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压力等冲击接踵而来,虽然资金面惯常不稳定的年中时点尚未真正到来,但市场对货币政策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
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区间攀升至1.75%-2%,并将全年加息预期从3次提升至4次,即意味着今年还会加息2次,且对经济的前瞻指引偏鹰派,这也导致金融市场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