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2018-09-19 09:19:14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百年诺奖载浮沉,国运维艰坎坷深。

厚蓄勃发齐举势,前贤勿忘进图真。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对于科学成果的汇聚,诺贝尔奖更应该是一种象征,其意义更在于激励人类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创新。

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图为诺贝尔奖被誉为科学界的最高殿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百年诺奖载浮沉:渊源颇深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代表了钱老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在诺贝尔奖的争取过程中斩获很少,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智慧低人一等。事实上,截至目前已经有5位外籍华人荣获了诺贝尔奖这一殊荣,他们的名字应当被人传颂:

美籍华裔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裔丁肇中因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美籍华裔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籍华裔朱棣文因激光冷却气体方面的研究,成功地运用激光束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崔琦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法籍华裔高行健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

国内近距离接触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则是著名剧作家老舍,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奖颁给他,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图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运维艰坎坷深:失之交臂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获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成功,一时惊艳世界,随之而来的该成果与诺贝尔奖的缘分纠葛。

1977年,中国科学界开始谋求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改善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交往。1977年6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应邀率团赴澳大利亚访问,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澳方科学家表示:“你们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问题在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回国后钱三强立即向中科院的其他领导报告,并专门就参与诺贝尔奖评选一事提出了建议。1978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杨振宁,杨振宁向邓小平提议,希望中国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化学诺贝尔奖。邓小平说:“关于争取诺贝尔奖金问题,我倾向可以,需要研究一下。提名获奖人要选主要的人,要选得准,不能看职位,主要看科学成果。不能弄虚作假,不能闹笑话。将来出去做学术报告、发表演讲,讲外行话不行。”

同年10月,杨振宁再就此事向中科院副院长周培源呼吁此事,中科院生化所所长王应睐也收到了瑞典方面请他推荐下一年度诺奖化学奖候选人的来信。但是最终由于种种原因,“人工全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图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厚蓄勃发齐举势:大放异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研工作更多地服务于经济生产,而在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略显单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冲刺诺贝尔奖。直到2012年,此前并非著名作家的莫言,凭借《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中国大陆荣获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评委会对于莫言先生获奖给出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仅三年,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在青蒿素抗疟疾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科学获诺奖“零的突破”。

激荡四十年 · 冲刺诺贝尔奖

图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贤勿忘进图真:虽败犹荣

事实上,除了莫言和屠呦呦之外,也曾有多位中国人活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尽管最终他们未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是他们的名字依然值得被铭记:

1、老舍,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奖颁给他(长篇小说),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当年最终获奖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2、艾青,1984年及以后曾多次获提名(诗歌),未获奖;

3、巴金,1984年及2001年曾获提名(长篇小说),未获奖;

4、钱钟书,80年代曾获提名(长篇小说《围城》),未获奖。

5、北岛,曾多次获提名(诗歌),未获奖。

6、余光中,曾多次获提名(诗歌),未获奖。

7、李敖,2000年以长篇小说《北京发源寺》获提名,未获奖。

8、王蒙,2000—2005年曾多次获提名(长篇小说),未获奖。

展望未来,伴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可以预见我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地位将递减提高。尽管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不必过多依附国际大奖的认可,但是作为被全球科学界高度认可的诺贝尔奖,其中势必不应当缺少中国人的身影。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