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对于近3年来的持续干旱,半月谈记者一路采访的20多个牧户无不心有余悸。据他们反映,遭遇灾年,牲畜越多,压力越大、风险越大、成本越大。
“因为干旱,饲草料都涨价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敖特根苏伊拉说,干草从去年年底每吨1200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饲料从每斤0.8元涨到1.1元。为了把高经济价值的马养好,今年她家还租了一片水草相对较好的草场,每匹马每月需支付150元的草场使用费。
三五百礼金拿不出手,好车名马争面子
近几年人情消费和攀比式消费在草原牧区愈演愈烈,也给牧民带来沉重负担。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布力彦嘎查58岁牧民特木热是全国劳模。他说,按蒙古族传统,牧民从61岁开始,每隔12岁,办一次寿宴,但现在许多牧民从37岁就开始摆席过寿。以前的祝寿礼物是瓷碗、月饼之类,现在寿礼还需放几百、上千元现金。
牧民们还反映,春节“拜年礼”的负担也很重:关系一般的送点牛奶、酒等礼品,关系好的和至亲长辈除了礼品还要再加三五百元现金。一些不富裕的牧民为了尽礼数,不惜将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的银行卡作抵押赊账、借高利贷。
同时,草原上正在兴起一股攀比好车、名马、举办家庭那达慕等风气。不少牧民给老人过寿时,互相攀比举办家庭那达慕,花费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半月谈记者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遇到的一位年轻牧民,他不久前以每匹3万~5万元的价格买了3匹阿拉伯马。他说,养好马不仅是为了骑得舒服,主要是有面子。“我家亲戚花了18万元从俄罗斯买了一匹纯血马,谁都羡慕!”
生产调结构降成本,生活调心态转民风
针对当前内蒙古部分牧区牧民存在“高收入不富裕”的问题,一些干部群众和专家提出了建议。
作为一家出口主导企业的管理层,看上去信心十足的何文(化名),却又不无纠结。 让何文充满信心的,是公司销售、利润的前景。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日用纺织品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