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养千头牲畜,却入不敷出 “高收入不富裕”:窘从何来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内蒙古自治区牧区采访了解到,不少牧户每年的收入少则近十万、多则几十万,但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富裕,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债,而导致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的成本高,包括不合理的攀比式高消费等。
资料图:牧民养殖的羊群。王福生 摄
年收入二三十万,每年还得打饥荒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半月谈记者随机采访了44岁的牧民达木丁苏荣,他家4口人,养了近2000头(只)牲畜,按理应是个很富裕的养畜大户。
“我家就是个驴粪蛋子外面光。”达木丁苏荣说,他家近几年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但年年都得打饥荒。
达木丁苏荣给半月谈记者算起了账:2017年,购买饲草料支出27万元,每月上大学的女儿平均花费3000元、在旗里读中学的儿子和陪读老人生活费2000元、贷款利息3000元、羊倌工资5000元……在没病没灾的情况下,仅这些支出一年就42万余元,而当年畜牧业经营收入仅36万元,入不敷出,现在尚有10万元的银行贷款、3万元的民间高利贷未还清。
“我周边的牧户90%都有贷款,即使没有贷款,多数人手头也不宽裕。”达木丁苏荣说,牧民生产生活几乎全靠买,生活方面最大的支出项是子女教育,现在牧区几乎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得到旗里上学,为此,牧民需要在旗里买房、租房,还要留个家庭成员陪孩子;生产方面最大的支出项是购买饲草料,一旦遇到灾年,饲草料支出可“吃”掉大部分畜牧业收入。
作为一家出口主导企业的管理层,看上去信心十足的何文(化名),却又不无纠结。 让何文充满信心的,是公司销售、利润的前景。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日用纺织品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