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后,其产业化进程正在步步推进。8月25日在京举行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称,中国是世界上既有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也有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极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从目前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进程来看,我国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下一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有望率先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生产。”
此前实现稳定试采的南海神狐海域是两个先导试验区之一。李金发说,地质调查局将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和开展试验区详查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组织实施扩量生产试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体系。为了给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搭建技术平台,中国正在开展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的项目可研工作,预计2019年开始建造、2020年投入生产。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政策研究也已展开,包括研究制定相关矿业权管理制度和监管办法、产业化支持政策等。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和甲烷等气体分子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似冰状固态物质,从勘查实际来看,是由气、液、固形成的混合体。由于遇火可燃烧,故又被称作“可燃冰”。李金发在论坛上说,在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释放160-180立方米的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水,其能量密度是煤炭或碳质页岩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倍。从清洁性来看,组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含量高达99.5%。
去年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为公众揭开了这一非常规能源的神秘面纱。2017年5月18日,中国宣布从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中共中央国务院电贺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据李金发介绍,去年从5月10日点火成功,在主动关井的情况下,至去年7月9日,连续稳产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获得647万组试验数据,持续时间和产气总量远超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历次试验和试采。上述试采结果同时表明,试采甲烷无泄漏,大气、水体生态环境无污染,海底和井下未发生地质灾害,初步证实天然气水合物的绿色开发可行。
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专家表示,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有利于实现天然气的供需平衡,对于天然气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冬季天然气用气高峰到来前,8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 会议提出,一是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加强管网、储气库、接收站等建设,保障天然气供需平衡和有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