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民宿经营者康健认为,围绕民宿的争议和矛盾扩大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点共同作用导致的情况,民宿行业触碰到了相关行业的蛋糕,比如酒店行业和旅馆行业,以及部分民宿经营者确实对民宿疏于管理等。
著名旅游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博士认为,业主将房子改为民宿具备一定合理性,是自己的权利,但另一方面,民宿经营者确实也要考虑到小区其他居民的利益。这需要法律来规范。
行业标准缺失
关于民宿,其实不乏政策支撑。记者发现,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到,“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
2016年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今年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在这些支持政策发布的同时,地方层面也有相关的涉及民宿标准或规范措施出台。比如深圳和厦门,分别发布民宿管理办法,从民宿的范围、条件、申办等方面予以了系统规范,对民宿发展采取“社区自治”监管模式。不过,整体来看,相关政策的出台尚未能对民宿业标准进行统一,且地方政策也晦暗不明。
康健认为,现在的民宿处于无法可依、无标准可执行的状态,自己在经营民宿中有一套标准,但属于主观标准,无法对同行进行约束。他举例称,早前在成都某小区只有他一人经营民宿,与小区物业、邻居等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默契,但后来行业野蛮生长,小区民宿增加,争议和矛盾也随之增加。他说,因为没有可执行的标准,也就没办法约束民宿经营者的行为,很多问题无从解答。理想化一点来看,如果民宿所有的房客都由房东或专门人员亲自接进房间,并提醒注意事项,这对其他业主造成的影响将可能非常有限,但如果任由房客自己在小区内乱找,拿着手机通过入住密码入住,问题就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