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股 机构配售比超过20倍(2)

2018-09-20 09:48:3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对此,朱丹蓬向记者表示,该价位“比此前的预期要高一点”,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餐饮行业的红利推动,符合当下的行业现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的海底捞,本身受到产业端及消费端的青睐与追捧,在此背景下,传导到资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

海底捞首席发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开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包括4个方面,其中,60%将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20%将用作开发新技术,包括提升客户体验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债务;剩余5%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二线城市成主力

从招股书来看,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增速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区划分来看,一线城市的收入贡献度正逐步下滑,相较之下,二、三线城市营收增速明显,二线城市越发成为其主战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在二线城市运营的120家门店贡献52.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近一半。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亿元增至15.18亿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实上,在业界看来,海底捞提高门店密度的计划正不断推进,其开店意愿较为迫切。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在2018年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公司方面表示,“已布局的一、二线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厅密度的巨大潜力”,并将同步探索“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锅餐饮业务机遇”。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底捞动作频繁的背后,或是出于对国内火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采访中提及,作为国内火锅市场的代表品牌,海底捞的扩张,一方面,对于其本身、及中国传统美食的国际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后必然也存在着风险。

“目前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火锅行业,包括呷哺呷哺、小龙坎、海底捞等多个品牌都先后中招”,朱丹蓬认为,其中的根源仍在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而“海底捞扩张速度越快,其面临的隐患就越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