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网约车市场不该走“烧钱竞争”老路

2018-04-10 09:31:3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如今,新晋者需要跟行业先驱一同面对上演补贴大战带来的后遗症。因为出租车行业自身存在问题是一方面,而网约车大打价格战所带来的冲击则是另一方面。后遗症之一就是挟裹着资本力量所具有的价格优势,让出租车这种传统业态出现“退车潮”加速的现象。以南京为例,截至2018年3月中旬,出租车退租车辆超过3000辆,退车比例占总运营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只有百余辆是更型期到了停运的。之所以退运,就在于司机收入的下降。

数据显示,2017年之前,南京出租车的日均营运单数为38~40单,目前已下降到19~20单,司机的收入也从五六千元下降到三四千元。面对这一困境,南京出租车企业采取了降低“份子钱”的方式来挽留司机,承包费从最初的7200元降低到了5000多元。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举措收效甚微,不少司机已经“转型”去开网约车。

跟出租车争夺司机、跟其他网约车平台争夺运力(司机和车辆),是当下“美团出行”和“滴滴出行”开打价格战以来的表现之一。虽然网约车行业跟出租车行业作为新旧业态,有着各自的立场,但只有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用户利益为方向,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最终的认可。

在短时间内,出租车行业并不会消亡。那么,不论是出于社会稳定的角度,还是行业平稳过渡的角度,促进出行行业新旧业态公平竞争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共识。

据了解,浙江金华、广东惠州等地已有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派单”的案例。通过这种模式,出租车的收入增加约20%,并带动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服务的规范化。当绝大多数出租车订单都在线上完成,并受到网约车平台的全程监管后,司机的违规行为也有所减少,服务也更加规范。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网约车带来的冲击,更需在管理方式上跟上。

网约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可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所走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方式,与传统企业存在较大区别,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以及现有的行业法规,还难以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据了解,滴滴尽管2015年在上海拿到国内首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证,但一年到期后,由于平台未能将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车辆以及人员进行清理,而一直没有通过资质许可。在目前获得上海网约车经营许可的12家平台中,就不包括滴滴和易到。

面对法规的明确规定,由于缺乏相应的具有威慑力的停业整顿等相关处罚措施,平台可以不遵守、不执行,这也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在马斐看来,依据现有的法规,针对平台企业的特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形成合力,建立多部门参与实施的综合监管机制。强化互联网交通出行领域的源头监管,落实平台企业的管理主体责任。他建议,应同时加快建立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可以适当采取下架应用程序,暂停或关闭其APP在相关服务区域的服务等制约措施”。

(作者系本报记者)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