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一次“飞刀”手术抵一月工资,但下海的医生们要求更多自由

2018-02-09 09:40:0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张强是最早跳出体制内的一批医生之一。

2012年,做了十几年科室主任的张强发微博宣布彻底离开公立医院,放弃铁饭碗和数十万元的年收入,勇敢地“试水”医生自由执业。

早在2009年,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原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然而,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却未有明显进展,敢于完全抛弃体制的医生也并非人人都有好运。

张强谈起当初离开的理由却很简单:“希望给病人好好看病”。如今,张强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生集团。而他自己,已经从一名纯粹的医生,演变成了“一半是医生,一半是企业家”的角色。

医疗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张强经历了从体制内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到企业家的历程。然而,如今能像他一样“解放自我”的医生仍是少数。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倡导与社会资本的积极涌入,民营医院增速已超过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先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需要资本、技术和经营的多方加持。而公立医院稳定的收入和清晰的发展路径,仍然被大多数医生所看重。更为关键的是,一路成长于公立医疗体系内的医生们少了一些市场化思维,难以适应体制外的生存之战。

一次“飞刀”抵一月工资

张强在医学界可谓年少成名。

由于在血管外科专业深得美誉,在他还是主治医师的时候,就有许多医院邀请他去“开飞刀”。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飞刀”有两层意义:一个是赚钱,一个代表影响力。当时,开一次飞刀的收入,就比得上一个月工资。

后来,随着新医改推进,医生开始探索多点执业,张强也是其中一员。然而,“飞刀”做得多了打小报告的人也多了,院长压力也很大。

“那时候病人都是冲着我来的,但是院长觉得病人都是院里的。这个时候矛盾就出来了。”张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探索了多种执业途径后,张强愈发觉得这不是自己期待的事业。跳出体制前,张强已经在公立医院做了十几年的心血管外科科室主任。每天他要花一半精力接诊,还有一半的精力做科室管理。他回忆说,公立医院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病人很难得到好的服务。下定决心离开时,他的愿望就是“给病人好好看病”。

2012年12月9日,张强发微博宣布离开体制,放弃事业单位编制和约40万元的年收入。他说于自己,这是重新探索自我之旅。

一脚踏出医院,回头一看,张强觉得医院变小了,因为身后的世界更大了。

起先,张强加入了两家私立医疗机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最奔波的时候,他每周一半时间在上海,另一半时间在北京,每天要做十几台手术,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6个小时。他却觉得生活比在公立医院轻松多了,“因为这是喜欢的事情。”

2014年7月,张强成立了自己的医生集团。结束单打独斗的生活后,他除了医生之外,又多了个企业家的身份。钻研临床新技术外,学管理、读EMBA、考独立董事证书,生活变了个样子。当然,也有人议论张强。“整天忙着开会、发微博、做PR(公共关系),哪有时间做科研,个人水平还怎么提高,只能是吃老本,根本没法长久……”

后“飞刀”生活

刚刚结束在北京一周的工作,张强又要赶往杭州的诊所坐诊。离开体制内,张强依然过着看上去和“飞刀”相似的生活。他却说,这种生活和以前有了本质的区别。

“现在飞来飞去都是自己安排的,而且是到我自己的诊所。”张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医生集团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开展业务,一是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由医生团队和医疗机构合作,前者提供团队、技术、品牌,后者提供行医平台——这种模式下,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二是自己投资诊所,例如2017年,张强医生集团在杭州、北京、昆明投资了三家诊所。

最大的变化在于经营理念。“以前在医院是科室主任,所有人都要听你的,没有什么交流。出来以后就是‘生存之战’,是契约关系,要跟人打交道,学会和病人交流。”张强说。

如何服务病人成了医术之外要学习的重要一课。相比大医院的人满为患,私立医疗机构在获客方面往往通过口碑和医生品牌,这就需要通过良好的服务提升价值。

张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他的诊所中,每位医生的平均问诊时间至少是20分钟,还有专家助理负责跟病人沟通细节,医生、病人和专家助理还会组成一个微信群,方便跟踪手术效果和随时交流。

如今,张强医生集团已经拥有20多名全职医生,培养年轻医生也成为他的重要工作。

张强医生集团着力培养年轻医生崭露头角。

“以前我们都希望教授、博导能加入。后来发现年纪大的医生大多还是体制内的思维,已经改不过来了,干劲儿也比较小,而年轻人学习新技术比较快,价值观也容易树立,适应很迅速。”张强表示,如今走出体制的医生,以5~10年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主。

每周,张强会对年轻医生进行领导力、创新技术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他的诊所没有职称制度,只要医生能够独立承担工作,就可以带团队。此外,阳光的收入、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成为吸引年轻医生的重要原因。

仍待破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张强”选择出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原主任医师宋冬雷、北京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纷纷跳出体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段涛也宣布创业……然而,大V纷纷出走的同时,医生自由执业的浪潮仍未到来。

“目前,医生跳出体制内还没有形成一种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医生不会选择出来。”上海和睦家医院浦东医院院长张澄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立医院为医生提供的稳定环境、完备的成长体系和较好的待遇,都对医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相反,失去公立医院的品牌背书,许多医生将面临获客难题。

“医疗需求是跳频的。大部分人平时没有需求就不会关心,病人看重的还是医院品牌。只有少数像张强这样的知名医生能形成医生品牌,这就意味着医生品牌不可能批量出现,也不可能形成一种模式。” 独角兽工作室联合创始人陈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现代医院体系是由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构成的复合体。不过,现阶段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仍将长期居于主体地位。

在张强看来,现在有出走想法的医生很多,但大多都很纠结,这种犹豫也不无道理。他认为,众多病人的思维转变需要时间,而且公立医院有大量的医保病人,独立的医生集团想要和公立医院竞争,必须有一技之长,因此当前的医生集团多为专科形式。

“以前在医院里相当于流水线作业,医院把病人输送给医生,医生治好病人就走了,不知道病人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张强觉得,能走出来的医生偏少,是因为思维还没有转变,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

对于跳出体制的医生,市场意识则成了最需要弥补的课程。

“大多数医生认为医术是最重要的,但是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比较差,这对于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出来的医生是致命的,也是医生自由执业最大的障碍。”陈罡认为。

张澄宇同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生跳出体制外,第一要技术过硬,第二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第三要有市场意识,要学会打造自己、经营自己。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应民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