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GDP频挤水分背后:考核压力和造假惩戒不足(4)

2018-01-18 09:38:02      参与评论()人

其实,被影响的不止是各级政府机构。被“加码”的层级还包括企业。

地方政府的目标怎么完成?将经济目标和各种税费“摊派”到辖区企业不可避免。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以地方产业和企业的经济预算为代价参与地区竞争;上市公司投资是加快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成为地方政府重点目标;而地方国企则成为政府干预的重点中的重点。其既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大量投资增加税基、带来税收和预算外收入的功能,又作为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进行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投资;金融机构则可能必须担负其中最重的压力。人民银行研究发现,地方官员出于仕途考虑,在晋升压力较大时会动用自身行政控制力扩张经济规模。在此情况下,城商行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而这种行政干预通常会导致银行风险上升。

后果很严重

结果显而易见。

晋升压力越大,数据造假越严重。

导致重复投资、短视低效。如20世纪80年代的轻纺热、90年代的开发区热、各地造车大跃进、机场建设大战等,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指出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会产生宏观不稳定。由于地方官员的晋升、任期波动等因素影响,其任期内当地的经济发展往往表现为倒U型轨迹。

财政压力越大,数据造假越严重。

导致负债高企、金融风险。政府干预会导致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而对地方国企过度投资的“掠夺之手”,部分是通过影响企业长期贷款的“支持之手”来实现的。因此,与地方官员激励相伴随的,往往是信贷扩张和贷款质量下降;同时会产生腐败温床。政府群体成员的福利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过度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补贴政府财政支出。更不要说其中隐藏的各种套利和寻租。

越到基层,数据造假越严重。

导致反馈机制失灵,无法了解真相,政策制定无法有效。当提供给宏观决策的信息错误,则如何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多出的GDP不但掩盖了经济增速,也掩盖了地方债比例,掩盖了财政支出比例,掩盖了房价比例,当GDP突然少掉了三分之一,意味着过去一直被认为“还算合理”的那些比率都其实高的吓人。这种系统性风险,却在GDP造假的掩盖中,被推向了高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