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GDP频挤水分背后:考核压力和造假惩戒不足(2)

2018-01-18 09:38:02      参与评论()人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中国GDP不但没有被高估,而且被低估了。2002的一项研究基于1980-2000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GDP数据分析发现,指标变动与官方估计的实际变动基本一致。2017年,有研究利用中国省域夜间灯光数据来测度各项经济统计指标的最优权重,基于这些经济统计指标来估算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认为中国实际增长率甚至存在一定低估。

二十年里,经济数据是否“掺水分”变成了“罗生门”,虽然宏微观数据的背离有时相当明显,可是,还真缺乏科学有效的测度地方统计数据注水的思路和方法。

利益是驱动力

那么,从动机来看,也许能够得出一点思路。GDP“注水”的原因是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GDP增速是不是被“低估”了一度是世界银行的重要课题。199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6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1994年人均GDP少于725美元的,被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作为低收入国家,中国获得了世界银行超过30亿美元利率更低、条件更宽松、还款时间更长的“软贷款”。要知道,当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只有540亿美元。

因此,世界银行来到中国,出炉了一份报告《中国的人均GNP》,结论是,中国必须上调GDP!

那时,中国是很不情愿的,是很被动地、无奈地上调着GDP。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体政策走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GDP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8年下半年开始了治理整顿、紧缩经济的方针,导致了随即的经济增长滑坡。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991年增长率就出现了跃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推动改革和发展,同年和次年经济增长率继续大幅度跃升。

当然,这些重要讲话是定心针和催化剂,让人们对国家经济恢复增长更有信心,重新肯定改革方向也肯定带来了经济发展加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最高决策层要求加速增长,这势必变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主要目标。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媒体逐渐盛行对所辖地区、部门、企业按经济增长速度排序、评比。

于是,各级政府官员热衷于互相攀比、夸大政绩,主动“上调”GDP,就不足为奇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