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GDP频挤水分背后:考核压力和造假惩戒不足

2018-01-18 09:38:02      参与评论()人

前几天,天津滨海新区承认自己的GDP财政收入造假了,而且缩水量相当大,缩水了三分之一。

这也不算是特别惊人的新闻。在天津之前,据新华社报道,内蒙古核减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当年总量的26.3%,并且核减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在天津与内蒙古之前,是辽宁。2017年初,辽宁就承认2011-2014年经济数据存在“水分”。辽宁省委书记自己“爆料”,有一个镇,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有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结果报了1600多家。

“统计注水”问题从各地生产总值总和与全国GDP规模的落差就能看出来。媒体报道,2015年我国GDP总量为67.7万亿元,增速为6.9%。而同期31省市GDP总和达到了72.5万亿元,超出全国数据近4.8万亿元。

2017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表示,统计数据注水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全国统计问题上必须坚决杜绝数字造假,国家统计局将就此在全国开展纠正统计造假。

所以,此次“承认造假”风起云涌不但并非孤案,而且会来得更加猛烈。

根据媒体报道,审计署已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中纪委巡视反馈结果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除内蒙古外,被点名省份近年经济发展增速普遍处于中上水平,但财政收入增速显露疲态。

由来已久

其实,关于GDP数据是否真实的问题,由来已久。

十年前的2006年,大家就发现,全国31个省份中,只有极少数省份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而且低得不多,绝大部分省份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增速快不少。仅就2006年上半年数据来看,31个省份的GDP与国家公布的10.9%的增速之间,就相差了8048亿的生产总值。

看起来,是个昭然若揭的事情啊?

但又仿佛不是。事实上,关于中国统计数据是否失真及其失真程度存在极大争议,而且争来争去好像也没有个结论。

2000年时,《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就指出,除了各地区与全国GDP增长统计数据的不一致,价格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相互关系也大大偏离正常可能的范围,1992-1997年GDP指数有较大虚增成分。国外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疑问。有研究指出,1997-2001年中国官方统计夸大了经济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可能仅为2%。2005年,相关研究采用支出法估算也发现,1998-1999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比官方测算低3.4%-4%。

1234...全文 5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