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晏智杰:亚当•斯密的思想遗产及其现实意义(2)

2018-01-09 17:39:0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这种历史发展演变的事实提醒我们,切不可将亚当•斯密经济学说定于一尊,事实上它只是近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尽管是极其重要的阶段,但它毕竟不是全部。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尽管发生了这些巨大深刻的变化,亚当•斯密市场经济学说的核心却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了。这里说的就是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使公私利益得以协调的制度的观点,这是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硬核”。至于为什么市场经济能够形成这一“硬核”,在斯密看来,那是同人类特有的“交换倾向”密不可分,而这种倾向又同人的本性结合在一起,这种本性在斯密看来既非单纯利己,也非单纯利他,而是合理利己和高尚利他的结合。不难理解,如果一种经济制度能够这样紧密地同人的本性结为一体,其生命力当然也就与人同在了。

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条件一直在变化。市场的范围和容量,经济体的实力,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持币以随时应对交易、投机和谨慎之需的“灵活偏好”,市场价格水平和社会就业水平等,无一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动态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然而,市场经济制度作为公私利益协调的机制却没有变化,不仅没有变,反而被凯恩斯从过去局限于“微观”层面而扩大应用到“宏观”层面了。在凯恩斯看来,长期萧条和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总供求失衡,更准确地说,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摆脱萧条和危机的出路在于提升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而供求均衡正是自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主张,他们没有想到和看到的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微观层次的供求均衡,发展到一定限度,居然会造成宏观层次的供求失衡。凯恩斯看到了这一点,从理论上作了论证,并且提出了一套应对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凯恩斯经济学不是对斯密经济学的否定,本质上是对其核心思想和基本框架的继承和发展。

挣脱了计划经济制度的羁绊,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之路,我们所期待和要求的是什么?我以为,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个公私利益相协调的机制;而难以实现这种协调,总是供给不足和短缺,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之所在。既然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那末,实现公私利益的协调与结合,就是一项必须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事实已经证明,计划经济制度不是达此目标的有效途径,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不然:其道理(无论是历史根据还是逻辑理由)早已包含在斯密的市场经济论中,它的真理性也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密经济学对于我们实施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根本方向的改革开放事业,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就是说,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百年不动摇,应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至于具体的政策举措,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我们的原则应该是,在资源配置上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要的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手都得有,两手都得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