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海临港向深海进军,水下机器人产业迎百亿风口

2018-01-05 09:23: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马航MH370事件已过去了三年多,在南非当地时间1月2日晚,一艘探测船从德班起锚一路向东,驶向可能寻获MH370航班踪迹的南印度洋。

MH370搜寻工作的重启,得益于水下探测器(水下机器人)的升级。新的水下自动探测器不仅潜得更深,而且还能对疑似物品做出初步识别。

这只是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之一。

上海迈陆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彭锐曾在挪威从事海洋工程工作多年。工作之余,他在玩潜水、帆船等水上运动中发现,消费领域的水下机器人有庞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需求,而即便是在海外市场,这些产品供给也有限。

2015年,结合自己在海洋工程领域多年掌握的海洋智能技术,以及积累的市场渠道资源,彭锐决定回国创业。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与水有关的旅游、娱乐、探测、养殖、科教等行业对于水下智能设备的需求也持续提升,水下机器人正逐渐成长为机器人产业的“主角”之一,迎来发展风口。

向着蓝色海洋出发

“我毕业后就来了上海,对上海比较熟悉。回国后也正好发现有临港这样一个和海外环境非常相似的地方,绿化很好、马路很宽,可以安静地做点事情。同时,这边有支持力度很大的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和人才政策,也非常吸引创业者。”彭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目前,临港的水下机器人企业主要集聚在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这里面共有17家涉及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企业,有些已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比如,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彩虹鱼”)与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的彩虹鱼深海科技项目——全海深无人深潜器和着陆器已成功进行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测试。

“彩虹鱼”公司打造“深渊极客”号。

“民营企业,尤其是新创企业,在落地公司时首先要考虑利益上的诉求,即公司能迅速打响知名度,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最好是能往产业集聚的地方。”从事工程用水下机器人的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遨拓”)董事沈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时去看过几个园区,除了临港,没有一个地方打出做海洋产业集聚的。同时,也比较过很多地方的扶持政策,临港的力度是最大的。”

“在临港的扶持政策中力度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研发的智能制造专项基金,二是企业落地后享有3年的办公物业补贴政策,三是针对团队人员落地临港的人才政策。”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对记者分析道。

在支持智能制造研发方面,上海临港2015年10月发布的《关于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若干配套政策》(下称《配套政策》)提出,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和示范工程建设,按投资额给予10%~30%扶持,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技术和标准研发、产业发展和系统集成,给予项目研发投入30%、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智能制造新产品研制,支持装备首台套突破,并给予首台装备销售额不超过30%、最高3000万元支持。

王剑告诉记者,在《配套政策》之前,临港早期的“双特”政策中对研发项目的补贴支持最高达到投资额的50%。“水下机器人企业的早期研发投入比较大,有了这些政策,有些企业一次性就能拿到千万级的地方政府财力专项支持,而且都是无偿支持。这对这些初创企业的帮助是很大的。”

“成长性比较大的企业对办公场地与制造场地有比较大的需求,在这里落地企业还享有3年的办公和研发场地免租金。”沈勤告诉记者,临港的服务团队对海工关注度高,服务热情,“当时还帮我们协调了将近5000平方米的厂房,这样大面积的厂房在市区不好找。”

王剑还补充说,临港提出限价房、人才公寓、人才住房补贴等政策,使得这些企业的人才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留在临港。“现在市区的房价高昂,但临港的限价房只有1万元/平米。”

彭锐对记者表示,根据人才的资质,临港在住房补贴上,每月提供400~1500元的补贴,2018年在这其中还会增加专科类人才。同时,临港这边每年还会有相关技能培训的人才补贴,每个企业都可以去申请。临港还推出创业类、骨干类、技术类的杰出人员的奖励,一次性30万元。

集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

目前,水下机器人产业在临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集聚。

上海临港在海洋产业领域具有独特发展优势。

“做海洋设备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营销成本相对比较高。产业聚集在一起以后,相对来讲,获取客户等营销成本可以省很多。”彭锐说,将来园区的线上平台海科网建设完成之后,整个产业链企业沟通起来就更方便了。此外,临港的高校资源也是他比较看重的。

沈勤也对记者表示,临港这边的许多海洋装备都与他们有关,比如耐深水的浮体材料、导航设备、载人潜器等,越来越形成了规模。

“聚集效应现在还没出来,但未来肯定会有,这是我们最看重的。未来在这个链条上都会连起来,甚至还可以联合起来‘出海’接海外订单。”彭锐说。

王剑告诉第一财经,其实在2007年园区成立时就确定了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资源开发、与智慧海洋相关的信息产业等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这个为方向,他们努力做相关企业的引进。比如,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就是在临港生产,由外高桥总装的。这种钻井平台的生产就需要水下机器人的配套。

“2007年开始之后的四五年时间里,我们走访全国两三百家涉海类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海洋局的下属单位,以及一些行业的相关组织部门,都做了交流。”王剑表示,2013年后,产业化项目不仅了解了临港,而且对落户临港也有一个基础的意愿。

王剑表示,早期他们主要致力于硬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引进行业内具有核心地位的部分科研机构和高校,例如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综合业务保障基地、同济大学国家海底观测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等。

“经过前面5年的积累,从2012~2013年临港的海洋产业生态开始形成,遨拓和彩虹鱼是最早进入园区的两家企业。其中,遨拓的成立背景是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一个关于水下机器人的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彩虹鱼的成立是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而海洋大学的这个团队之前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开发者。”王剑介绍说。

2013年随着临港的开发,三大海洋主导产业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之后两轮的双特政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吸引一大拨水下机器人企业来临港落地。2015年,中国南车(601766.SH)子公司收购了全球深海机器人第二大供应商——英国SMD公司,之后把这家公司的中国总部放在了临港。

沈勤认为,上海是比较适合做水下机器人业务的;在青岛,这类业务的企业已经扎堆了;而舟山那边以前是渔业经济、造船经济,海洋科技的创新刚刚起步。

“在上海资源聚集,而且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另外,科研院所资源丰富,发展后劲也足。”沈勤说,“企业在上海做一件事,全国马上能看到,在亚洲也许也能很快看到,这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如今,随着水下机器人产业集聚的形成,临港也提出了更加深入、细化的要求。《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2015-2020)》提出,要积极探索向极精、极微等精密精细制造和深潜、深测、深探等海洋高新技术装备发展。

未来的产业规划

对水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特别是工业用水下机器人,沈勤充满信心。

“我们现在主要做水下检测市场、水下科考市场。” 沈勤表示,目前,像海洋的油气管道、海底电缆、海底通讯、跟水体有关的堤坝、水库、水电站、发电站、航道都需要做水下检测,过去这些地方浅的靠潜水员来做,但深的没法干,要么坐等事故的发生,要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水排干再做检测。举个例子,到2015年为止,中国海上油气管道的长输管线就有6500公里,到目前来说缺乏好的检查手段。

“如果用水下机器人,费用只要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沈勤说。

谈到水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王剑表示他们将主要着手做两件事,一是海洋装备的实验测试平台,二是后期的市场化生态圈建设。

王剑谈道,现在很多水下机器人企业缺乏实验条件,很多公司要去渤海、南海等地做海测,成本高也不方便。“我们把这些国内高校拥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做一些整合,现在准备在洋山做可行性研究,希望在上海周边建设一个水下装备企业的海上实验测试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时间。”

2018年上半年,临港还将推出上海临港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涉海企业市场化投融资体系。王剑告诉第一财经,该基金由政府出30%的引导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现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模式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负责基金募集、运营和投后管理。一期规模5亿元,主要投资对象是符合临港产业导向的,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内有特色的、前景好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以目前全球对海洋开发的热度,以及水下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在未来十年内有望形成一个将近百亿元规模的市场。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谢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