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海临港向深海进军,水下机器人产业迎百亿风口(4)

2018-01-05 09:23: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沈勤认为,上海是比较适合做水下机器人业务的;在青岛,这类业务的企业已经扎堆了;而舟山那边以前是渔业经济、造船经济,海洋科技的创新刚刚起步。

“在上海资源聚集,而且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另外,科研院所资源丰富,发展后劲也足。”沈勤说,“企业在上海做一件事,全国马上能看到,在亚洲也许也能很快看到,这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如今,随着水下机器人产业集聚的形成,临港也提出了更加深入、细化的要求。《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2015-2020)》提出,要积极探索向极精、极微等精密精细制造和深潜、深测、深探等海洋高新技术装备发展。

未来的产业规划

对水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特别是工业用水下机器人,沈勤充满信心。

“我们现在主要做水下检测市场、水下科考市场。” 沈勤表示,目前,像海洋的油气管道、海底电缆、海底通讯、跟水体有关的堤坝、水库、水电站、发电站、航道都需要做水下检测,过去这些地方浅的靠潜水员来做,但深的没法干,要么坐等事故的发生,要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水排干再做检测。举个例子,到2015年为止,中国海上油气管道的长输管线就有6500公里,到目前来说缺乏好的检查手段。

“如果用水下机器人,费用只要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沈勤说。

谈到水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王剑表示他们将主要着手做两件事,一是海洋装备的实验测试平台,二是后期的市场化生态圈建设。

王剑谈道,现在很多水下机器人企业缺乏实验条件,很多公司要去渤海、南海等地做海测,成本高也不方便。“我们把这些国内高校拥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做一些整合,现在准备在洋山做可行性研究,希望在上海周边建设一个水下装备企业的海上实验测试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时间。”

2018年上半年,临港还将推出上海临港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涉海企业市场化投融资体系。王剑告诉第一财经,该基金由政府出30%的引导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现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模式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负责基金募集、运营和投后管理。一期规模5亿元,主要投资对象是符合临港产业导向的,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内有特色的、前景好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以目前全球对海洋开发的热度,以及水下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在未来十年内有望形成一个将近百亿元规模的市场。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