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国艺术市场的飞快崛起,是“毒舌”评论家这20年看到的最大变化(2)

2017-11-30 09:13:0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艺术是一个需要缓慢燃烧的有机现象,无法强迫任何人去热爱。一开始,我只想鼓励孩子们去追寻生命中充满正能量的热情,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浅的物质层面。艺术只不过是我个人几十年来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帮助我把家庭成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说。

说真话的评论家

沙克特对艺术持续蓬勃的热情从20岁开始。在此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有画廊的存在。

母亲在他13岁那年因脑部肿瘤去世,剩下兄弟三人与一位严酷的父亲。他说,“我最亲密的伙伴是冷掉的比萨饼。”

进大学时,他选了哲学专业,又选修了法学。但很快意识到,自己这辈子最不想从事的职业就是律师。

沙克特不擅长数字,更喜欢视觉图像和文字。在偶然去旁听的绘画课上,他发现了艺术的魅力,迅速沉迷其中,于是开始自学艺术史、狂刷美术馆,毕业后甚至还去学校应聘艺术史教学岗位。

他去看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展览,阅读大量关于他的艺术背景,了解他的作品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收藏情况,又进一步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则。

凭借法学专业背景,沙克特进入画廊工作。这种特殊的商业机构主导着艺术作品的命脉,而且没人会随便谈论这些隐秘信息。

“开始我非常震惊,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会先把你上下打量个遍,判断你是不是有钱,如果被否定了,那就不会有人理你。” 沙克特认为,自己最初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艺术圈,甚至问个作品价格都没人搭理他,“我只有慢慢地学习艺术究竟在讲什么,艺术市场究竟怎样运转起来。我既是观察者,又是评论家,看穿里面的一切,无论好坏。”

同时,他开始买卖作品,真正成为艺术市场里的游戏玩家。他的第一件藏品是美国画家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版画,贷款花了一万美元。

由此,沙克特才开始逐渐结识画廊主、艺术家,与他们发展起密切的伙伴关系。据说,他从来没有卖过一件不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因为“艺术无法被真正的售卖和推销”,这又令他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艺术经纪人”。

“我不想开画廊整天面对私人大藏家,于是就先去画廊买画,以经纪人的身份参与到艺术作品的二级市场。他们隔三差五就要去艺博会,永远都需要金主买家。” 沙克特说,艺术会把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从世界各地聚拢到一起,“我住在伦敦,过几天要从上海坐飞机去纽约,可能看到的都会是同一群人。全世界的买家就这么一批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