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200年历史的乡村手工修族谱,正被网络时代的“大数据”彻底改变(4)

2017-11-10 15:06:1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邱家军”散了

2000年,宁化和周边地区的族谱大修后,修谱的生意一下变得黯淡。“没有活一直接得上,他们也不可能跟你干两个月,又在家等两个月。”师兄弟陆续改行,有的出去打工,有的改刻章、配钥匙,“邱家军”萎缩成家庭作坊,父亲衰老,只有他和大姐留下来帮忙。等到大姐出嫁,只剩邱恒勇还在修谱。

结婚生子后,经济压力陡增,邱恒勇也做过很多事情,开二手旧货店,办小厂,打工,每次有人找过来说要修谱,他总是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事情放下,“在脑子里面,我还是以修谱为主”。

重新拿起刻刀后,他发现有些东西还是不一样了,比如,他修了一份这辈子“最失败”,也做得最不开心的童氏族谱。纪录片《老族谱》中,一脸青涩的邱恒勇对着镜头,毫不掩饰地发着牢骚和抱怨。“主要是当时两房人意见完全不统一,我夹在中间很难做,不知道该听谁的。”事过境迁,他这样解释。

童氏族谱从2008年修到2010年,此后又是漫长的经济断档期。“后来我就想,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是能够转换一下?”2012年,他听了徒弟巫松根的建议,在淘宝网上开了个网店,兼卖木活字的文化创意产品。

几乎同时,泉州人周超颖拿到历时5年、耗资130多万元编修的周氏族谱后,决心开发一套族谱编修软件。“爷爷这支100多人,就出了七八个错误。叔叔生辰八字写错,姑姑性别弄反,我的名字也漏掉了。”周超颖在软件行业赚到不少钱,重修族谱时豪掷20万元以示支持,结果名字漏掉,他很不开心,“这是很忌讳的事情!”

周超颖说,其实刚修族谱时,他就建议可以弄个网络版。但宗族里十多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拍板按传统编修,整个过程年轻人完全说不上话,“当时我就觉得这种修谱的方式要改变。”

2013年,一位王姓商人学到网修族谱技术后回到宁化县城,邱恒勇的生存空间更窄了。“因为他那个经济,时间非常短。打个比方,我们要做一年时间的话,他一个月就够了。再加上很多年轻人觉得可以把资料都录在U盘或者光碟里面,看也比较方便。”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好些人询价邱恒勇后,转而选择了网络修谱。此后整整两年,邱恒勇都没有接到任何修谱的活。

当初,这位王姓商人曾找过中间人,提出想和邱恒勇合作,一个负责网修族谱,一个负责传统修谱。几番思考后邱恒勇拒绝了。“如果有人知道,我也在搞电脑修谱的话,可能会对我的手艺产生一种顾虑,所以我还是坚守自己的传统。包括我现在的网店,经常有客户问,能不能机器刻?我说我没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