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200年历史的乡村手工修族谱,正被网络时代的“大数据”彻底改变(2)

2017-11-10 15:06:1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宁化, 武夷山下,千年县城。

最后一个族谱编修世家“掌门人”邱恒勇万万没想到,铁心辍学、从父亲那里学到全部修谱技术后,竟会遭遇一个强劲“对手”。一旦彻底被打败,邱家祖传了至少200多年的手艺可能就此画上终止符。

38岁的邱恒勇身材敦实,皮肤微黑。祖先留给他的工具是6万多个有点磨损的字模,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和一个刻着“文林堂”堂号的木箱子。传授的木活字印刷手艺更为久远,从元代王祯创制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而其前身,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

2010年,活字印刷术几近失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闽赣两省交界的三明市宁化县,因客家人重视宗族、重修族谱的传统,这一手艺得以勉强延续。零星谱师游走在斑驳的祠堂、偏远的山村,继续从事古老的职业。

直到三年后,有人从外地带回一种叫“电脑修谱”的新技术。“那时我们就被打败了。”坐在宁化县文化馆提供的一处略显偏僻的免费场所里,忙于伏案雕刻《沁园春·雪》的邱恒勇开始打开记忆的闸门。此后几年,他和“对手”多番较劲。年少时性格中的棱角,也像22年前大姐请铁匠师傅打的那把小刻刀,生生从30多厘米长磨到不足10厘米。

“现在觉得没什么了,个人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邱恒勇还是淡淡的口气,继续在山梨木切割的小正方体上刀起刀落,工作室混杂着浓墨和木屑的味道。他也在网上出售木活字的文化创意产品,最近有深圳客户一口气拍了16份《沁园春·雪》,师徒俩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