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重量到重质,PPP告别野蛮生长(2)

2017-11-06 09:32:1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PPP促使一批转型发展和民生保障项目落地,还促进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但PPP的野蛮生长也带来不少问题,官方对此并不回避。

史耀斌在上述会上介绍完PPP改革成绩后强调,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其实,这并非史耀斌首次谈及这些问题,在去年底和今年年中的相关会议上他曾反复提起。

而一系列旨在规范PPP发展的监管风暴已经刮起。

王毅表示,我们将组织开展项目库集中清理,对不具备条件、没有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物有所值和财政可承受能力)的项目,特别是不具备公共产品属性、资本金不到位或资本金穿透后不是自有资金、没有建立长期按效付费机制,以及过度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要予以剔除。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财政部PPP项目库能进能出,我们现在正准备对现有存量项目进行筛选,马上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省重新筛选,不符合上述规定的项目坚决剔除,未来规范力度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此前规定,PPP项目如果未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不得列入各地PPP项目目录,原则上不得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支出责任。

此外,不少投资者也将PPP项目纳入财政部项目库,作为参与项目投资的一大前提。赖朝晖告诉第一财经,尽管诱惑很大,但公司坚决不做未纳入财政部项目库的PPP项目。

地方政府推出PPP项目冲动也在被遏制。为了控制财政风险,2015年财政部发文要求,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

随着不少地方推出大批PPP项目,部分地方财政支出逼近甚至超过10%红线,是否遵守10%红线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

但是,史耀斌在今年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红线的硬性约束,统一执行口径,加强信息公开。而在近日的PPP融资论坛上,他再次重申严守财政支出的10%红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