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私人定制”车太高冷?有了大数据之后车友的钱包笑了(3)

2017-11-02 09:16:3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上汽大通的D90。摄影/任玉明

蓝青松是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业内,上汽大通第一次提出要按照C2B(消费者对企业)的理念用规模化定制的方式去为消费者造车。之所以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因为此前上汽大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宽体轻客、房车等用户需求比较多样化的领域,企业的内部其实已经逐渐形成了“基础车型+改装”的生产模式,按库存生产和按订单生产的混合业务模式满足了小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

那么,能不能将此前的经验放大,从小规模的定制放大到大规模定制呢?大通决定拿D90这款7座 SUV车型来试水。

深度定制背后的智能化挑战

与此前业内推出的“定制”不同,“D90的整个开发过程是透明的,包括车身尺寸、四驱系统、悬挂形式、座舱布局方面,都是前期在网上进行调查后,通过大数据整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最终决定的。”蓝青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比如D90最初的尺寸,是车长5200mm,车宽2050mm,这本是上汽大通高层拍板的,但设计团队发现,大部分客户认为车太长太宽了,在城市里不好开。怎么办?贯彻去权威、去中心化的C2B核心价值观,“用户说了算”,推翻了领导的意见,加高车身高度、压缩宽度,最终,这款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005/1932/1875mm,较原来的尺寸小了一号。

为了收集到用户的需求信息,上汽大通特意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在新车推出前的22个月的时间里,有66万粉丝通过这个平台与企业互动、8万客户深入参与,收集到了10万多条意见。经过综合考量,最终开放了18个可以由用户来定义的产品定义点。

即便只有18个定义点,从基础的发动机配置到外观内饰,上汽大通D90的配置选择也达到了59种配置群、180个配置项。

消费者肯定希望配置项越细化越好,但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不过分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将这些个性化的订单落地,才是最大的考验。“就像一个门板,我们里面提供不同的装饰件,还有三种颜色。一组合,你会发现可能会有几百种门板。如果用传统的办法,一个门板就会把我们无锡工厂门口堵满。”上汽大通首席信息官吴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辆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如何去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供应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