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告别鲁冠球: 造车梦未竞 斯人已归去 | 人物(2)

2017-10-31 09:20:2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作为一个企业,万向无疑是成功的代表。但作为一个企业家,鲁冠球的被追忆,并不单纯因为他是万向的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而是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企业家精神和人格魅力。”多位曾经和他有过接触的人在回忆起当初的点滴时都用“鲁主席”来尊称他,谦虚亲和,是他留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质朴节俭,即便是一度登顶胡润汽车富豪榜首富,他依然保持着非常简朴低调的生活,没事一个人去子公司视察,在出差的路途中吃盒饭。“像爱家一样爱公司。”算话征信CEO蒋庆军20多年前虽然仅在万向集团短暂工作过一年,但他回忆起自己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当时万向办公楼下面进门处有一块上面写着‘欢迎光临’字样的迎宾地毯,我们很多人走过时都直接走了过去,但鲁主席每次走到上面,都会很仔细的将鞋在上面擦干净,不把脏东西带到办公室里面”。他说,多年后自己创办公司后,回忆起这个细节,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老人对于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和对于企业的深切的爱。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实力

鲁冠球将其创业的经历比喻成“逼上梁山”的无意之举。但这么多年,支撑着万向成为企业界的“常青树”的,却是背后的实力。

在鲁冠球的访谈和演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实力”。虽然他一口萧山话常常让外人听不懂甚至需要翻译,但他却讲得抑扬顿挫、底气十足。讲到兴奋处,还会用一只手拍着对方的肩膀、俯身凑近,另一只手摇晃着大拇指高声地说:“要有实力!”

1969年,多数人还不知道市场经济是什么的时候,他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在钱塘江畔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淘得人生第一桶金。1978年,当中国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他的公司已经能够每天创造1万元的利润。1984年,多数人还不知道外国长什么样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家的产品出口到了美国;上世纪末,多数人开始走出国门的时候,他的企业已经在海外站稳了脚跟,走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第一步。

他的实力从何而来?勤奋和努力缺一不可。鲁冠球的好友、财经作家吴晓波曾透露,在鲁的床头柜里,有画满了条线圆点的《资本论》,有松下幸之助传记,有最新版本的经济专著;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两个小时读书,做笔记;他爱和浙江大学的老师、媒体记者讨论问题,这个习惯多年来一直保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