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塞勒的行为经济学如何用在财富管理中(2)

2017-10-30 09:40:4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这个理论在随后塞勒和卡尼曼的试验中得到证实。他们将受访者分为四组,让他们在观察了两类真实资产(一为股票基金,一为债券基金)的历史业绩后,再对这两类资产进行未来的配置决策。

四组的区别在于资产的业绩呈现的方式不同:第一组观察到两个基金的月度收益数据;第二组观察到同样的数据,但月度收益被合计为年度收益;第三组观察到的数据被合计为五年期的收益;第四组观察到的仍是两个基金的月度收益数据,但数据被修改,在原来的收益基础上加了10%,使得数据中没有出现负收益的月度。在观察了200个时期(月度)的数据后,四组受访者被要求去做一个资产配置决策。

四组出现的配置比例当然不同:第一组配置了40.9%的资金在股票资产上;第二组配置了69.6%的资金,第三组配置了66.2%的资金。而尽管面对的也是月度数据,但因为没有损失,也就没有损失厌恶,第四组配置了72.4%的资金在股票资产上!

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应用

先举个例子:投资者小李精力充沛,对股票投资充满热情,他每天都计算自己股票账户中的盈亏情况;而投资者老王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所以每10年才查看一次股票账户的资金。假设他们都投资了贵州茅台这只股票,再假设这个股票在过去时间上涨和下跌的天数是大致相同的。很明显,小李很容易陷入损失厌恶的陷阱:他投资贵州茅台的日子中更多时候处于痛苦状态(因为他需要更多上涨的天数来弥补下跌时给他带来的痛苦),而老王相对而言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少得多。

很遗憾,这些情绪、心理偏差往往是决定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更遗憾的是,市场上小李的数量远远超过老王的数量,所以导致大多数投资者不愿配置过多的资产在股票市场上。

财富顾问在引导客户投资风险类资产时,应注意到短视损失厌恶的心理偏差。比如,虽然某项股票投资可以在客户的风险偏好范畴内、帮助客户达到其财务的需求,但客户因为短视损失厌恶的影响,内心对于这类投资有抗拒。虽然我们提倡对于客户财富管理的建议应建立在客户的需求基础上,但很多时候客户并不一定能很好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顾问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发掘。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顾问应该为投资者提供教育,让客户意识到他们可能在心理上承受的一些非理性的诱惑和压力;另一方面在提供咨询中应尽量利用框架效应,比如说适当调整投资绩效的呈现方式(如反馈给客户其投资业绩的周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