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47道手工工序,才能造出一艘有灵魂的舟山木船(5)

2017-10-13 14:21:0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舟山多船,船上休闲运动却远不如香港丰富。前年,他给东极岛打了30多条小渔船,8至12米长的仿清船型,用于休闲、捕鱼、物资补给。15年间,他给政府修造了8条仿古大船,用于影视剧拍摄、摆渡船或文化交流,目前均泊在码头当景观用船。

“这些船没有好好去利用,过了几年要修,钱也蛮厉害。”普陀区文广局非遗中心前主任、《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术》的作者忻怡坦言,这些船前几年运营过,后来不能覆盖支出,就全抛在沈家门渔港。“它们现在是两难境地,包袱一样。用途开发不出来,到底用于哪里。一直这么放着,几条船已经坏了。”

30多年来,岑国和眼看着自己造的木帆渔船被钢制渔船替代,同行相继离去。他把近几年的发展重心押在文化艺术上,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些木船衍生品。作坊里,现在最常见的场景是做船模。一个木工一张工作台,打磨着仿古船的精缩版,万元售价。今年5月,岑国和在深圳文博会上,向一位德国商订了一套1.7万元的模型木工工具。“退休后嘛就在家做做模型好嘞。”

不过,就在采访前一天,他刚收了一位28岁的贵阳徒弟,岑姓。本地的年轻人倾慕大城市的生活,早已对泛舟出海失去了想象,反而留下的一些真正对此热爱的遗珠。“小伙子挺好的,他以前做过装修的木工有点基础。”他说,自己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有个勤恳的徒弟带头,成立一个团队,召集新旧徒弟一起传承造船文化。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使得传统木船濒临消失,也有那么一两个理由让岑国和唯独坚持了下来。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罗敏
首页上一页...2345 5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