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孙立坚:经济学诺奖2017——“利他主义”战胜“利己主义”(2)

2017-10-12 09:06: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也发现了塞勒所谓“自我控制”的社会现象。日本孩子从小就接受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利他主义”教育。他们的行为在自由选择的世界中的确可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这种“利己主义”的行为会扰动市场,激发活力。但是这种“利他主义”的习惯,有时却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的困难,甚至让我们觉得这个民族的高傲冷漠,因为逾越一步就可能“侵犯”到别人的隐私。在这样的社会,“自我”和“他人”有着明确的界限,这也是外国企业在日本难以生存的原因之一。

塞勒还把现有的正规“理性人理论”甚至在高效的金融市场都无法对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问题解释得通的案例,归结于他的理论所揭示的人的过度自信、旁观者的好奇性、非理性“骑泡沫”等因素。

塞勒理论从昔日孤军奋战的“另类”小众群体,到当今占据学界主导研究力量之一的行为经济学体系,彰显了这个研究深远的影响力。事实上,至今为止,这个相关领域已有三次获得诺奖的出色表现!最早是2002年丹尼尔·卡尔曼,但他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泰勒,他认为泰勒是首个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中并衍生出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学者,提出他当之无愧是该学科的开创者。第二位是罗伯特·席勒,因为研究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繁荣而获得了2012年的诺奖。顺便要强调一点的是,塞勒今年是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身份获奖的,虽然这个学院过去曾有五位教授获得过此殊荣,但是,一个世界最崇尚有效市场中“理性人”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殿堂,今天却能包容“自己的叛逆者”的存在,这才是当今世界一流的芝加哥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今天塞勒等开创的行为经济学,代表性的理论有:禀赋效应(富有争议的“失去比得到看得更重”的判断),心理账户(意外的收入花起来更爽快),自我控制(它不是简单的跨期消费时间价值客观分析的问题,是人们储蓄与否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账户的判断等主观因素),公平尺度(唯利是图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否则就会自己遭到麻烦)等。

但现在又有一大批年轻的后来者继往开来,在以下的诸多方面,和他一起在完善和开拓理论体系和政策设计机制。比如,对于不确定性事物的反应。传统的研究聚焦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上来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高和低,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们会根据自己过去对事物的“记忆”来认识现在发生的事物特征,所以,这种非理性的判断,要么导致人们过于乐观,要么过于悲观。这种来自记忆等因素的启发性诱导,常常是导致人们认知局限的根源所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