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伊拉克战争,一个“一代一遇”的失误

2017-09-12 11:28:0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古今历史都证明了,一个有活力的精英执政集团应该是流动的。有人通过一定的游戏法则拥有话语权,也有人掉队甚至离开。然而作为精英政治样板,美国过去十年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行进在错误的轨道上”。奥巴马执政时期被认为是美国精英政治的巅峰,特朗普上台之后将会怎样?这是美国《国家》杂志主编克里斯托弗·海耶斯在《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政治时代的美国》想要讨论的。

经授权,第一财经节选《精英的黄昏》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过去十年发生的事已经表明,两党意见一致也会给政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911发生后,两党近乎一致地支持授权出兵阿富汗。众议院以420票对1票通过,参议院则是98票对0票。差不多11年后,战争仍在激烈进行,人们想要的美好结局似乎遥遥无期。

国会在授权对阿富汗宣战一年多之后,又授权对伊拉克开战。议案在参议院以77票对22票通过,有29位民主党人(约60%的民主党议员)投了赞成票。当然,正是执政的共和党人总统及其政党竭力推动了这场战争,政治观察家就算再漫不经心,也会注意到许多知名的(事实上是最知名的)民主党人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观点,与小布什政府及国会中的共和党人的看法并无二致。众议院少数党领袖迪克•盖普哈特曾在《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节目中说:“我们所担心的是纽约、华盛顿或圣路易斯出现一辆租来的卡车,上面载着颗原子弹。这种事绝不能发生。我们必须防止它发生。基于这种考虑,我投了赞成票。”2003年1月,参议员约翰•克里在一次演讲中称,萨达姆•侯赛因“错误地估计了美国对他一直以来的欺骗以及不肯交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反应”。几个星期后,艾尔•戈尔警告说,伊拉克“表现出了一种特别明确的致命威胁”。即便是马萨诸塞州参议员泰德·肯尼迪,一位公开表示自己在出兵伊拉克问题上所投的反对票是其在参议院投过的最好的一票的英雄,也在讲话中响应了白宫的好战逻辑。他说:“毫无疑问,萨达姆•侯赛因……对大规模致命武器的追求令人难以容忍。他必须下台。”

并不仅仅选举产生的官员这样,所有通常被划为“自由派”的人似乎也传达出了同样的观点,即这场战争是对的。被(误)认为是自由派刊物的《新共和》,不仅替这场战争背书,还奚落“反战主义者是卑鄙无耻的”,而“自由派人士的反战逻辑破绽百出”。专揭丑闻的博客网站“要点备忘”则特别推出了一期采访,对肯尼思•波拉克的观点表示极大赞同。波拉克曾任职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他写了一本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山雨欲来:出兵伊拉克势在必行》,为伊战摇旗呐喊。《纽约客》的编辑戴维•雷姆尼克虽然亲自执笔,在该刊刊首语上指责小布什给出的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不具有说服力,但随后他话锋一转,引述波拉克的话警告说:“历史不会轻易原谅我们……如果我们推迟清算一个富有攻击性的极权主义领导人,他不仅打算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准备付诸使用”,文章总结道:“还像过去那样对伊拉克进行空洞无效的遏制,将是所有对策中最最危险的。”

当然,不同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比如我自己的杂志、《新共和》、《纽约时报》编委会,以及外交政策机构的名人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等,更不用说美国乃至全世界千千万万个上街反对这场战争的人。但这些声音不可避免地会被主流新闻媒体忽略或贬低。纽约州雪城大学的一项调查逐条分析了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伊战爆发前的新闻报道,发现“被引用最多的消息来源是小布什政府的官员,而反战团体及反对党人的声音几不可闻,全部报道的重心都偏向于主战者这一边”。

如果有人想根据主流媒体渠道、政界人士这类精英所公认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毫无疑问,应该支持对伊宣战。尽管还没有形成全民共识,但估计也离此不远了。

而当我们清醒过来,意识到伊拉克其实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时,许多曾经勉勉强强支持出兵伊拉克的人指出,正是这种主战观点的高度一致给了那些人发动战争的借口。2008年,《纽约客》的雷姆尼克在网上一段视频中谈及媒体对入侵伊拉克应承担的责任时说:“并不仅仅是美国情报机构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色列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说有。”

出兵伊拉克正是意见一致的一个重要反面教材,以致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它粉饰为“一代一遇”的失误。然而,房产泡沫的问题紧随其后。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人异口同声地表示:世道已经变了,房价绝不会跌。

2003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驳斥了房市泡沫说,他声称尽管“房价当然有可能会像1990年那几个季度一样下跌……但是,任何把它与股价波动进行类比、并且称其为泡沫的说法都是扯淡”。一年后,即使抢钱式的贷款喷发、贷款审核标准降低,格林斯潘仍然认为,只要放贷者“继续谨慎放贷”,美国家庭就极有可能“平安渡过未来的挑战”。同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了一份报告,直截了当地宣称“美国不存在什么房市泡沫”。而2004年12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也认为:“没有多少证据表明美国存在全国性的房价泡沫……此外,对房价飙升的预期似乎并不是造成房市强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的调查还显示,房价不大可能像某些分析家所预言的那样因为根本性问题的恶化而突然下跌。”

2005年,接替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在国会作证说,全国房价史无前例的上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稳健”。2007年3月,当次贷市场的各种问题首次引起全国媒体的注意时,伯南克驳斥了它可能会扩散开来的说法,他告诉国会:“次贷市场的问题对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看起来是可控的”。而在房市泡沫开始破裂后,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OFHEO)的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劳勒居然宣称:“没有证据显示房价已经涨到顶了。相反,它的上涨还将继续加速。”

房市泡沫甚至变成了极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节目,像艺术和娱乐频道(A&E)的《房屋大变身》(Flip This House)和教育频道(TLC)的《房屋变身记》(Flip This House)这样的家装真人秀,不啻为房市大事的编年史。2005年,美联储的某位经济学家在一次会议上告诉格林斯潘,他看了一集《房屋变身记》,认为“它足以让最笃信市场效率的人陷入存在主义危机”。

果然,从2006年初至2011年,全美房价下跌了三分之一,在某些炒得过热的地方比如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则跌了50%甚至更多。房市泡沫的破裂引发了一轮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了8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紧缩。

2010年,格林斯潘在谈及导致这场灾难的一致意见时,其结论是:“学术界、美联储以及所有监管者,每个人都看走了眼。”

“每个人”都错了。再一次错了。

当然,我们知道一致意见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无论是太阳系的构造,还是奴隶制合乎道德的程度,全社会都可能会围绕有严重错误的信念形成某种一致意见。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普及某种知识以扭转这种可能性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是一向坚持反思的人也会发现自己多少会被某个“每个人”都赞同的观点所催眠。这就是为什么在猛然意识到一致意见的不可靠之后,我们会一直心有余悸,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怀疑人们的一致意见。然而,抛弃这种一致意见的话,我们又拿不出另一个同样有说服力的一致意见。

《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政治时代的美国》

[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 著张宇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7月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