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伊拉克战争,一个“一代一遇”的失误(2)

2017-09-12 11:28:0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并不仅仅选举产生的官员这样,所有通常被划为“自由派”的人似乎也传达出了同样的观点,即这场战争是对的。被(误)认为是自由派刊物的《新共和》,不仅替这场战争背书,还奚落“反战主义者是卑鄙无耻的”,而“自由派人士的反战逻辑破绽百出”。专揭丑闻的博客网站“要点备忘”则特别推出了一期采访,对肯尼思•波拉克的观点表示极大赞同。波拉克曾任职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他写了一本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山雨欲来:出兵伊拉克势在必行》,为伊战摇旗呐喊。《纽约客》的编辑戴维•雷姆尼克虽然亲自执笔,在该刊刊首语上指责小布什给出的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不具有说服力,但随后他话锋一转,引述波拉克的话警告说:“历史不会轻易原谅我们……如果我们推迟清算一个富有攻击性的极权主义领导人,他不仅打算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准备付诸使用”,文章总结道:“还像过去那样对伊拉克进行空洞无效的遏制,将是所有对策中最最危险的。”

当然,不同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比如我自己的杂志、《新共和》、《纽约时报》编委会,以及外交政策机构的名人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等,更不用说美国乃至全世界千千万万个上街反对这场战争的人。但这些声音不可避免地会被主流新闻媒体忽略或贬低。纽约州雪城大学的一项调查逐条分析了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伊战爆发前的新闻报道,发现“被引用最多的消息来源是小布什政府的官员,而反战团体及反对党人的声音几不可闻,全部报道的重心都偏向于主战者这一边”。

如果有人想根据主流媒体渠道、政界人士这类精英所公认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毫无疑问,应该支持对伊宣战。尽管还没有形成全民共识,但估计也离此不远了。

而当我们清醒过来,意识到伊拉克其实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时,许多曾经勉勉强强支持出兵伊拉克的人指出,正是这种主战观点的高度一致给了那些人发动战争的借口。2008年,《纽约客》的雷姆尼克在网上一段视频中谈及媒体对入侵伊拉克应承担的责任时说:“并不仅仅是美国情报机构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色列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