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陈元:要从国家战略角度重新定义僵尸企业(4)

2017-08-14 09:32:05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参与评论()人

现在对于政策性金融、财政性资助这部分融资的描述和表述都是不够准确的,欠缺专业化。如果我们不看资金从哪儿来,只看融资比例的话,把市场推给政策性金融,就等于推给了政府。

过去,我们把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相分离开来。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当时的说法是让专业银行能够顺利股改上市转成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是经过一番努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做,现在看来也是力度有限,效果有限,不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现代发展的需要。因为商业性金融,一切都是看财报,完全没有考虑国家安全的因素,这使得界限分得太清,使相当一批国民经济、科研发展、国防工业融资非常困难。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的专业能力、支持水平达不到需求,使得我们国家不能完全实现全面小康、工业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准确的表述是,对于这一类高股权、低债权、长期限、低回报、低利率的企业,项目最终成功才能获得集中大额的回报。在三年、五年的时间当中,可能获得的回报是很少的,而三年五年可能是大量金融机构能承受的最大时限,七年八年就很少了,十年以后再获得集中回报基本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不能均摊在时间当中,按年按月还本付息,只能是最后成功之后给予大批量回报或者和别的产品搭配,比如一些高新技术转化成民用技术,使这些项目得以回报。这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要把这类问题加以考虑,提出解决办法。

合理确定融资的股债比

到目前为止,股权和债权比是一个没有充分挖掘的领域。中国经济是一个债权经济,股权短缺,我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股权的来源,都是认为企业盈利、财政拨款、资本市场,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来源。像中国这样股权靠债权运转,动不动就是高杠杆率,即使是股权,也是名股实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1:9的股债比,实际上就是高债务,没有短期回报的现金流来源,一个企业如果股债比是1:9,金融机构是不会向其贷款的。但是,也并非所有这样的企业都没有短期回报的现金流来源。这种比例也是现实当中存在的,适用于一类现金流充足的大行业,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2000年左右的电力行业。电力行业甚至可以做到0:10的股债比,即全部是债权,因为其现金流特别充足,当时电力供应短缺,只要有电就能收钱。原来开行利用债务形式的软贷款,加上商业贷款的硬贷款,建成了这些电厂,一直运行良好,也都能还本付息。因此,1:9或者0:10的股债比可能存在于一类高现金流的企业。再看2:8和3:7的股债比,是大量工业服务业常用的股债比,也是形成全球共识的一种黄金比,债务为主的融资是广泛被接受和使用的。在这一股债比下做成的项目,估计占到70%~80%以上。4:6的股债比被认为是高股比,可以覆盖高风险,债权方风险明显下降。5:5的比较少见,只要股权不是通过杠杆取得的,整体风险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