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委外退潮发酵:巨赎、清盘、补收益(4)

2017-08-09 21:32:1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江苏一家城商行渠道负责人对第一财经称,在自身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该公司多数委外产品到期后不会考虑再续;少部分还在投向资管产品的,也会重点考察过去过往业绩和产品设计是否应景。

上述深圳公募内部人士续称,产品到期若业绩不达标,基金公司还想留住委外资金,大概率是要补足委外机构的 “收益缺口”,如果退回管理费还不够,则有可能要自掏腰包。当然,碰到强势的委外金主,即便该补的都不补了,它还是要走。

江西一家城商行交易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资管机构补给银行收益缺口并非是真金白银的掏出现金,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比如进行回购交易,券商资管通过回购交易将资金以低成本(比如3%年化收益)拆解给委外客户,后者又将融到的资金购买该券商指定的理财产品,高出3%的无风险收益就是委外金主获得的“收益缺口”。

上海某券商固定收益负责人称,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回购交易或者购买同业存单等方式来进行类似交易,但前提是要通过监管穿透。基金公司旗下货币基金或者一些债券型基金在进行上述交易时必须分散配置,否则本身规模有限的单一产品大比例进行上述交易极有可能无法通过监管穿透这一关。这也意味着,大型基金公司腾挪的空间较大,它可以通过旗下多只产品以“分散配置”的方式进行上述交易,而小型基金公司本身规模有限,如果没有股东扶持则根本无法补足委外客户的收益缺口。

上海一家非银行系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称,最近该公司都没发行过委外类型产品。“我公司主要的委外业务来源是城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受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

定制基金壳资源的自发清盘一方面说明委外业务出现收缩之势,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泛滥的固定收益产品壳资源绝非委外金主的珍视品种。第一财经从上海、北京和广东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近期监管收紧了对于混合型基金的批复,多家基金公司上报的以打新为主的混合型基金都未被批复。而今,这类产品成为了委外金主的偏好之物。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华东区域总监谢军(化名)对第一财经称,随着股票市场的回暖,基金发行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如果偏股型基金在四大行发行,基本不用担心成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