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为何海尔模式可以成为社会模式 | 商业观察

2017-08-09 21:32:1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人类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企业反过来又为人类提供了进化的舞台。2005年,海尔开始实行“人单合一”模式,首先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尽管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十几年过去,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期待这样的探索,进入更为宽广的场域。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经济人”。资本家唯利是图,看起来不合情理甚至不道德,从宏观上看却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美国的亨利·福特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人与人的争斗,更取决于人与人的合作,人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

20世纪初,福特公司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人收入大幅增加,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更前卫的是,福特公司确立了利润共享原则,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利润,作为奖金发放给全体员工,还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员工(占全部员工的10%),再享有利润分成。

福特倡导的企业治理方式,不但提高了工人的经济地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自那以后,工会组织和资方共同决定工资和福利的谈判机制得以确立,工人的弱势地位被扭转。工会成为一股重要力量,甚至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公共政策。

但物极必反,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陷入破产危机,不得不向美国政府求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巨头高昂的人力成本。1999年,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选择生产中心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北方一些工业城市。最终选择南卡罗来纳州,正是因为该州法律并不强制要求企业必须成立工会。

于是,问题来了:本来工会代表工人,从资本家那里争取权益,夺回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剩余价值,却反而让企业失去竞争力,甚至面临破产清算。表面上看,工会在维护工人的利益,但如果连企业也没有了,工人能到哪里去?工会代表着重新分配收益的诉求,但这样的机制,似乎无解。

“经济人”与“社会人”之外,“人单合一”模式要催生第三类“自主人”,每个人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只要努力,就还可以让个人价值最大化。

海尔在GEA推行小微创业,原来认为可能会受到抵制,因为GEA是典型的线性管理模式。跟员工沟通时,发现他们其实也渴望改变。一个个小微,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成员可以分享超额收益,不用祈求别人加薪,而是自己给自己加薪。有一位管理人员,甚至掉下泪来,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么大的自主权。

张瑞敏认为,所有的组织首先要给人尊严,其次要给人公平机会。但全世界的大企业,这两点都做不到。即便在美国这样总是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大企业里也没有人的真正尊严和公平机会。而在海尔平台就可以实现,这是他对GEA团队传递的信息。

只是,西方人还需要深入理解,“人单合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按单聚散”。不是非得现有员工创造用户价值,而是谁能创造用户价值,谁就有机会发挥。简单来说,是“按单选人”而不是“按人选单”。

就像企业传统做法是定岗、定编、定人,海尔的做法是企业不定人,小微成员自主选择团队成员。原来业务部门会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要求,说有的员工达不到要求,希望人力资源部门重新招聘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部门招来了新员工,业务部门可能满意,也可能不满意,最后变成来回拉锯的过程。

现在,人力资源部门只是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报表和数据,指出团队哪些人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组合。业务部门自己去整合资源,找谁加盟都可以,因为决策权、用人权、薪酬权已经下放。当然,业务部门需要为决策承担责任。

涉及资源分配,传统上是从上到下,制定费用预算,然后层层分解。而在海尔,小微企业需要资金,可以从外部风投机构募集资金,加上海尔投资的资金,员工跟投的资金,股权结构极为多元化。

这样来看海尔是一家“无情”的公司。“按单聚散”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只管单不管人,能者居之。其他公司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海尔的目标是人的价值最大化。对所有人都要重新审视,到底适合与否。其他公司将企业视作独立的封闭系统,有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海尔将企业视作互联网的节点,需求是动态的,人员也是动态的,在整个互联网寻找最好的资源,满足最多的用户需求。

有的大公司也鼓励员工创业,给他们股权或期权。海尔小微创业的股权或期权是动态变化的,一个人能力不行,有更好的人接替,就必须退出,同时持有的股权或期权也要退出,这样新加入的人,才有股权或期权。

“无情”的另一面是“有情”,海尔为员工创业提供全力支持,小微企业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包括设计公司股权、工商注册、财务、融资、纳税等,甚至办公系统信息化、印鉴合同、IPO上市、注销,只要在海尔平台上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很少有人知道,青岛海尔工业园的用电,不是从当地电网购得,而是从遥远的内蒙古输送而来,因为那里电价更便宜。海尔的能源小微也是利益共同体,通过节能降耗、降低能源成本,成员可以分享增值部分。

海尔常常向外界提起的游戏本小微“雷神科技”,3个85后年轻人,从开始有创业想法,到拿出第一款产品在京东预售,中间只隔了半年时间。创业第二年,销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对其他无所凭借、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来说,这样的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硬件创业,原材料采购量太少,零部件供应商不待见,生产量不多,代工厂也不在乎。每个创业的坑,也都躲不过去。而海尔本就是一家硬件公司,有笔记本电脑业务,相关资源向游戏本小微倾斜,就能让创业“从0到1”的可能性增加,时间大大缩短。

更难得的是,海尔不以绝对控制为目标。比如,海尔的创业孵化平台“海创汇”,既投资内部员工的创业项目,也投资外部创业团队的项目。有的项目,海尔是大股东。有的项目,海尔只是小股东。又比如,海尔的金融控股平台,不生产一枚鸡蛋,却构筑了一个每年100亿枚鸡蛋产量的生态圈,包括设备供应商、饲料供应商、养殖户、物流企业、蛋品零售商、消费者,全在其中。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创新共创实验室研究员克里斯蒂安·布施此前到访青岛,认为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可能越出企业层面,成为一种社会模式。他撰写的关于海尔模式的研究,得到了“经济学人”“世界经济论坛”“G20峰会”等机构的引用。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有的企业会从经营利润中拿出很大一部分,帮助社会消除环境污染。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要和社区结合,做到价值共享,各方利益才能绑定在一起。现在许多大企业的做法,还是一方面做着对环境有害的事情,另一方面拿赚的钱捐助社会。

资源消耗型的模式不可持续,因为资源就那么多。为了减少资源消耗,企业要走向开放和共享。现在的企业只管自己,进行封闭式发展,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因为每个企业都要为自己的利益争夺,消耗的资源就更多了。“人单合一”让每个员工和用户需求结合在一起,非常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生产出一大堆销售不出的产品,最后形成浪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其自传中这样写道:“世界商品分配与道德无关,但肯定存在更好的游戏。如果让我选择可以不考虑科学可行性的研究课题,我将研究如何说服人类去设计并实践大家都能赢的游戏。”也许,“人单合一”就是那种既具备科学可行性,又能让大家共赢的游戏。

(此文首发于秦朔朋友圈)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胡军华